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3、兼相爱,交相利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B以德配天C亲亲、尊尊D世卿世禄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A.权威 B.来源C.公正和平等 D.基础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B.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

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D.法权神授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

A.政府 B.议会 C.学校 D.参政院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

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四、论述题(15分)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

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

3、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

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B2、ABC3、D4、ABCD5、B6、C7、ABC8、ACD9、D 10、AB 11、ABC 12、ABCD 13、D 14、B 15、ABCD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

(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

(3分)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

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

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1分)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

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

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

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

(2分〕(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

(2分〕(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

(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

(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

(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2分〕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2分〕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

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2分〕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

(3分)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

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

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

(4分)四、论述题(15分)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1、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

儒家对"德"的继承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二是提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

孔丘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

孟轲将德治思想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

荀况对于"德治"思想也有新的发展。

他一方面认为道德准则高于一切,应该按照德行的高低来分配权力和财产,主张君主应该严格服从德行。

另一方面认为统治者只有减省刑罚,注意教化,施以恩惠,即以德服人,才能富国强兵,成为霸主。

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诉诸暴力,使用刑罚。

孔丘的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提倡"君子"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怀即注重之意。

还主张根据形势的需要命名用宽、猛两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儒家所谓的教化,系指向人民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

孔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教化的功能。

孔丘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相似的本性,君子小人的道德区别是后天习染而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礼义教化使小人弃恶从善,成为君子。

孟轲进而将性善、道德与政治一体化。

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为了使人改恶为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化性起的",防止恶性发作。

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巩固封建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