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表面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骨表面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骨表面病变骨表面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的影像学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surface lesions of bone)目录:●X线解剖●起源(Origin)●定义(Terminology)●骨表面病变的命名●骨表面病变大全1.1.骨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B one one--forming tumors tumors))1.1骨旁骨瘤(parosteal osteoma;surface osteoma)1.2骨样骨瘤(Subperiosteal Osteoid Osteomas;Osteoid osteoma)1.3皮质旁成骨细胞瘤(paracortical osteoblastoma;Periosteal osteoblastoma )1.4表面骨肉瘤(surface osteosarcoma)2.2.软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C artilage artilage--forming tumors )2.1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2.2邻皮质软骨瘤(juxtacortical chondroma)2.3皮质旁软骨黏液样纤维瘤(paracortical chondromyxoid fibroma )2.4邻皮质软骨肉瘤(juxtacortical chondrosarcoma;Parosteal chondrosarcoma)2.5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性增生(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3.3.纤维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F ibrous tumors tumors))3.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3.2皮质型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3.3皮质旁韧带样纤维瘤(juxtacortical desmoplastic fibroma)3.4皮质纤维结构不良3.5骨膜纤维肉瘤(periosteal fibrosarcoma)3.6骨膜神经纤维瘤(periosteal neurofibroma)4.4.脂肪源性肿瘤脂肪源性肿瘤(F atty tumors tumors))4.1骨旁脂肪瘤(parosteal lipoma)5.5.血管源性肿瘤血管源性肿瘤(V ascular tumors tumors))5.1骨膜血管瘤(periosteal hemangioma;Intracortical hemangiomas)5.2皮质旁血管内皮细胞瘤(paracortical hemangioendothelioma)6.6.皮质旁皮质旁皮质旁E E wing wing肉瘤肉瘤(P arosteal E wing sarcoma sarcoma,,PES PES))7.7.皮质皮质皮质型型转移瘤转移瘤((C ortical metastasis)8.8.创伤创伤(T rauma rauma))8.1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8.2骨膜下血肿(subperiosteal hematoma )8.3骨化性肌炎(periostitis ossificans)9.9.感染感染感染((I nfection )9.1慢性硬化性骨髓炎9.2骨膜下脓肿(subperiosteal abscess)10.10.其他其他10.1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10.2骨旁邻骨囊肿(parosteal ganglion;periosteal ganglion)10.3邻皮质动脉瘤样骨囊肿(juxtacortical aneurysmal bone cyst)10.4邻皮质造釉细胞瘤(juxtacortical adamantinoma)10.5甲下外生骨疣(subungual exostosis)10.6塔状骨疣(turret exostosis)10.7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florid reactive periostitis)1111..多发性皮质增厚性病变11.1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11.2多发性骨干硬化(multiple diaphyseal sclerosis)11.3髓内骨硬化症(intramedullary osteosclerosis)11.4蜡泪样骨病(melorheostosis)11.5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nfantile cortical hyperostosis,ICH)11.6骨梅毒1212..骨周围病变12.1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12.2钙化性肌腱炎(calcific tendinitis)12.3肿瘤样钙盐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12.4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钙质沉着症(Calcinosis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12.5静脉瘀血(venous stasis)12.6蜂窝织炎(cellulitis)X线解剖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X线上骨质显示为一种高密度影像。

骨质分为两类,即密质和松质。

密质位于骨的皮层,故又称为骨皮质,由哈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即骨单位(osteon)系统所构成。

每一骨单位含一根哈氏小管(Havers氏小管)及其同心层排列的骨板,每一哈氏系统内约含4~20个骨单位。

骨皮质以长骨干的中段最厚,因含大量钙质,密实如象牙,是X 线片最致密的部分,也就是吸收X线最多、X线最难穿透的部分。

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和短骨内,也存在于扁骨和不规则骨内。

松质构成骨小梁,骨小梁互相交织成疏松的海绵状,骨松质又名海绵骨。

海绵骨比骨皮质易为X线穿透,并且密度不均匀,X线片呈海绵状或网状影像。

骨小梁的粗细和排列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相一致。

颅盖骨的松质特称为板障,其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骨膜(periosteum)分为骨外膜(periosteum)和骨内膜(endosteum),通常提及的骨膜,即骨外膜。

骨外膜包裹除关节以外的整个骨皮质的表面(子骨表面无骨外膜)。

骨内膜衬贴于骨髓腔的壁上,故又名骨髓膜(medullary membrane),含有丰富的血管。

骨外膜又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横穿入骨皮质,起固定骨外膜的作用。

此粗大纤维束名夏贝氏纤维(Sharpy氏纤维)。

外层内还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骨外膜的内层血管丰富,细胞较多,在发育期分化为成为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皮质的生成,对骨皮质的增厚和骨干的增粗起主要作用,这种成骨过程是膜内成骨的一种形式。

小儿和青少年骨外膜较厚,富有血管,和皮质连合较松,易于发生骨膜分离。

成年人骨外膜较薄,血管较少,但和骨皮质紧密相连,不容易发生骨膜分离。

正常人骨外膜在X 线相上被穿透,不形成影像。

起源(Origin)骨表面有三个不同的区域:皮质、骨膜和骨膜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

原发性的骨表面病灶可能起源于任何间质成分,也可以发生于骨旁组织的多能干细胞。

因此,骨表面病灶可能含有骨、软骨、纤维组织、脂肪或血管。

继发性骨表面病灶是指皮质旁转移性疾病,表现出原发肿瘤细胞类型。

定义(Terminology)骨表面病灶是指发生于骨髓腔外部的病变,位置起源于骨皮质内或表面,包括骨内膜到外骨膜的组织。

这种病变可能是肿瘤、外伤或感染等。

这个术语可能会造成困惑或误用,因为在X线或组织学上确切来源并不是显而易见。

出于这个原因,描述性词汇往往被加以含糊。

“parosteal”与“juxtacortical”是同义词(皮质旁),这些更宽泛的描述是指皮层外的成纤维细胞组织,包括骨膜和邻近韧带、肌腱和筋膜。

许多作者更愿意使用“periosteal”来代替“parosteal”与“juxtacortical”。

当骨表面病灶的来源不能确定或者是可变时,用“paracortical”是适当的。

这包括从骨内膜到骨外膜所有的组织。

骨表面病变的命名骨皮质病变(Cortical lesions):应包括不同的骨皮质病变,因为其可穿破皮质累及骨膜下区而相似于骨表面病变。

在一些病例中,如骨纤维结构不良、釉质细胞瘤、皮质外骨肉瘤或骨皮质转移瘤可相似于骨表面肿瘤。

骨膜下病变(Subperiosteal lesions):是使骨膜和骨皮质分隔的病变,导致骨膜下生骨。

多数这种病变不是新生物而是陈旧创伤的修复过程。

连续不断的单层骨膜反应代表一种生物学上不活动的病变,如骨膜下血肿或脓肿。

长期存在的骨膜下无痛病变,如骨样骨瘤,将导致一厚的梭形骨膜性骨生成,不伴分层。

骨膜病变:被确认为是起源于骨膜深层,这些病变紧贴骨皮质,无间隙,并由骨膜覆盖。

由于肿瘤的生长,骨膜与骨皮质分离造成外骨膜表面楔形骨反应。

在无痛性病变,如骨膜软骨瘤,外骨膜反应造成一致密梭形反应区。

在侵袭性病变中,如骨膜骨肉瘤,外骨膜的反应是分层、三角、平行的和针状的骨膜反应,提示为迅速侵袭性病变。

骨旁病变:被认为是起自骨膜外层纤维的病变,如骨旁骨肉瘤。

这些病变与皮质骨之间有一薄层透放射线的骨膜相隔,所以这种病变不顶起生发层而不显示外骨膜反应。

骨周病变:是完全起自于骨膜以外的病变且有软组织分隔于肿物和邻近的皮质、骨膜之间。

如典型的骨化性肌炎、软组织软骨肉瘤、滑膜软骨肉瘤、钙化性肌腱炎、肿瘤样钙盐沉着症、腱鞘巨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

邻皮质或皮质旁病变:适于骨皮质外起源的骨表面病变而不管其与骨膜的确切解剖关系。

由于许多病变的起源处不能确定,所以“邻皮质”这个词因无特异性而最适宜。

1955年Lichtenstein等首次报道了骨膜软骨肉瘤。

1972年WHO骨肿瘤组织学类型中采用了“皮质旁”这一名称,相对应于骨皮质旁软骨瘤的恶性肿瘤,此名称反映了肿瘤和骨皮质的毗邻关系,也表明该肿瘤的组织学起源的不确定性,即尚未确定肿瘤究竟是起自骨膜外、骨膜下或者是骨膜组织。

如果某些病变的起源不能确定,使用术语“邻皮质或皮质旁病变”是最恰当的。

11.多发性皮质增厚性病变11.1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或称骨干发育异常(diaphyseal dysplasia)、Camurati-Engelmann病或Engelmann病。

此病属罕见的周身性、对称性骨发育异常,可有家族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发生于儿童,多在10岁前发病,主要症状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肌无力和步态异常。

肢体不明显的疼痛及体重不增加为特点。

常发生于四肢骨干,胫骨、股骨常受累,其次是肱骨、尺骨、桡骨及腓骨,两侧同时受累,通常干骺端和骨骺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