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病证与五脏病机

脏腑病证与五脏病机

脏腑病证与五脏病机一、心病辨证·心病的常见症状·心脏本身及其解剖部位的表现:心痛、胸闷等。

·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悸怔忡,面、舌改变,脉结代或促等。

·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妄等。

·心病的基本病机★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血脉失于充养血行推动无力心血虚心阴虚神失所藏①多由思虑劳神太过----②先天不足,脏气虚弱---③久病伤心-----★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心火亢盛、心脉痹阻、血脉运行不畅、痰蒙心窍、痰火扰心、神明闭阻或逆乱。

3 .常见证型·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病因病机心气虚证:素体久虚、久病失养、年老体衰----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阳虚证: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或者寒邪伤阳----心阳虚衰,虚寒内生心阳虚脱: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寒邪暴伤心阳,痰瘀阻塞心窍----心阳衰极,阳气暴脱·临床表现★心气虚证: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心阳虚证: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必兼虚寒之症,如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沉迟或结代等。

★心阳虚脱:在心阳虚表现的基础上,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等亡阳虚脱之象。

·辨证要点★心气虚证:心悸+ 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忪,胸闷心痛+ 阳虚证。

★心阳虚脱:心阳虚+ 亡阳虚脱之象。

·心血虚与心阴虚·病因病机心血虚证:脾虚--------------- 生血少→失血过多------1久病失养------1 1消耗多→→→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劳心耗血------1心阴虚证:思虑劳神太过→热病后期阴伤→→→心阴亏虚,心失濡养,虚热内生他脏阴虚及心→·临床表现★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血虚证:心悸、失眠+ 血虚证。

★心阴虚证:烦悸不宁,失眠多梦+ 虚热证。

3 )心火亢盛证: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多种实热证的候综合病机概括。

·病因病机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火热炎上火热之邪内侵心火内炽热扰心神过食辛热、温补之品,郁久化热生火心火下移迫血妄行(2 )临床表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溲黄便干,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或口舌生疮,赤烂疼痛,或见狂躁谵语,或兼小便赤、涩、灼、痛者,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等。

(3 )辨证要点:以神志症状及舌、脉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为主。

4 )心脉痹阻证: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以心悸怔仲,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病因病机正气先虚,心阳不振,心失温养,心动失常,有形之邪阻滞心脉所致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作痛,病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证: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证: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证: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谈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证:或疼痛而胀,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3 )辨证要点:本证大多属本虚标实,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作痛为主,需辨瘀阻、痰浊、寒凝、气滞等不同的疼痛特点。

5 )痰蒙心神证:指痰浊蒙闭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病因病机感受湿浊之邪,阻遏气机情志不遂,气郁痰凝痰浊蒙闭心神,神明失司痰浊挟肝风内扰·临床表现:面色晦滞,脘闷作恶,舌苔白腻,脉滑。

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 痰厥。

并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癫证。

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痫证。

(3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 痰浊内盛见症。

6 )痰火扰神证:指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病因病机精神刺激,气郁化火,炼液为痰外感热邪,灼液为痰,痰火内盛,内扰心神外感湿热之邪,酿痰蕴热·临床表现:烦渴,面赤,失眠,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发热气粗,胸闷痰多,喉间痰鸣,痰黄粘稠,心烦躁扰甚或并见神昏谵妄--- 外感热病。

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狂证。

·辨证要点:神志异常+ 痰火内盛见症。

外感热病:高热,痰盛,神志不清等。

内伤杂病:轻者以心烦失眠为主;重者则出现神志狂乱。

7 )瘀阻脑络证: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病因病机:头部外伤久病入络瘀血内停,阻滞脑络·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 血瘀证二、肺病辨证1 .肺病的常见症状·肺系、胸部症状:胸痛、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等。

·呼吸功能活动减退:咳嗽、气喘、咯血等。

·水液代谢输布失常:咳痰、水肿等。

·卫外机能失职:恶风寒、自汗、易感冒等。

2 .肺病的基本病机·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被它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阴虚,宣降失职。

·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肺失宣降。

·常见证型·肺气虚证:指由于肺机能减弱,其主气、宣降、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久病咳喘,耗伤肺气脾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主气、宣降、卫外等机能低下(2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神疲体倦。

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舌淡苔白,脉虚。

(3 )辨证要点:咳喘无力,吐痰清稀+ 气虚见症。

·肺阴虚证:指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燥热伤肺痨虫袭肺,耗伤肺阴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虚热内生汗出伤津,阴津耗泄久咳不愈,耗损肺阴(2 )临床表现: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3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而粘+ 阴虚内热见症。

·风寒束肺证:指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1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之邪,肺卫受邪,宣降失职。

(2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清稀,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辨证要点:咳嗽,痰液清稀+ 风寒表证。

·风热犯肺证:指风热邪气侵犯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1 )病因病机: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肺卫失宣。

(2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 )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 风热表证。

·燥邪犯肺证:指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耗伤津液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秋令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风温之邪化燥(2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

舌红苔白或黄,脉数或浮数、细数。

(3 )辨证要点:肺系症状+ 干燥少津之象。

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肺热壅盛证:指热邪内壅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病因病机:外感温热之邪入里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肺热壅盛,清肃失职(2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息粗,甚则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壮热,烦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3 )辨证要点:肺系症状+ 里实热证。

·痰热壅肺证: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肺失宣降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 1 )病因病机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灼津炼痰素有宿痰,蕴久化热痰热互结,肺失清肃(2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黄稠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呼吸困难,鼻翼煽动,或喉中痰鸣,壮热,口渴欲饮,烦躁不安,甚则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辨证要点:咳嗽,咯痰黄稠量多+ 里实热证。

8 )寒痰阻肺证:指寒邪与痰浊交并,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素有痰疾,罹感寒邪,内客于肺寒湿外邪侵袭于肺肺失宣降中阳不足,寒湿内生,湿聚成痰,上干于肺(2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粘滑,或清稀色白,容易咳吐,胸闷,或喘哮痰鸣,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

(3 )辨证要点:咳喘+ 寒痰内盛之象。

9 )饮停胸胁证:指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受阻,表现为胸胁饱胀,咳唾引痛为主症的证候。

·病因病机中阳素虚,气不化津水停为饮,流注胸胁外邪袭肺,通调失职·临床表现:胸胁胀闷疼痛,咳唾痛甚,气息短促,或眩晕,身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牵引作痛,苔白滑,脉沉弦。

·辨证要点: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

10 )风水相搏证:指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1 )病因病机: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风遏水阻,泛溢肌肤。

(2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迅速遍及全身,皮薄光亮,小便短少,兼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或兼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

(3 )辨证要点:骤起眼睑头面先肿+ 卫表症状。

三、脾病辨证三、脾病辨证·脾病的常见症状·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等。

水湿痰饮内生2 )升清功能失调:眩晕,二便浑浊不清,内脏下垂等。

3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脾病的基本病机·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脾气虚,运化失职病后失调--- 脾阳虚,虚寒内生年老体衰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实证多因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湿热之邪--- 寒湿困脾气机受阻失治、误治湿热蕴脾纳运失常·常见证型:·脾气虚证: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土忧思日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2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3 )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 气虚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