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因病机
)易于伤津耗气 3)易袭人体上部 4)易生风动血 5)易扰心神 6)易致阳性疮痈
壮热 面赤 舌红 脉洪等 煎熬津液 迫津外出 等 火热上炎 上部易受火邪侵袭 热急生风 迫血妄行
火热躁动 与心相应
气血壅滞 热聚肉腐
二 疫气
概念 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传染途径: • 空气传染 • 口鼻侵入 • 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诊断教研室 王相东
概 述
病因:凡引起疾病的原因即称为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 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 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外感病因
基 本 概 念 :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
六气太过或不及 气候变化异常 非其时而有其气
水液弥散浸淫
混浊不清 湿性趋下 易聚阴位 水湿沉重,
下位尤甚
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 1)易伤阳气: 湿为阴邪 阴盛则阳伤 2)易阻气机: 湿邪粘腻停滞 气机不利 3)易袭阴位: 湿邪趋下 易伤人体下部 4)病程缠绵: 湿邪胶着 粘滞难解 病程长 5)多见头身肢体困倦: 湿性重浊 致病使人沉重 6)排泄物 分泌物秽浊不清 粘滞不爽:
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
1 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婚姻 家庭等 2 疾病因素 疾病可以使得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常,精气 血津液不足,则精神情志活动受影响. 3 体质因素 体质好的人 情志波动较小 即使波动大也容 易耐受、 调节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 心 主血藏神 肝 主疏泄气机 脾 气血生化之源 气机升降枢纽 气血变化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六 六淫产生 气 的因素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变 六 机体适应能力低下 — 正常与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均不适应。 淫
超过机体适应范围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共 同 致 病 特 点
外感性:六淫之邪自外界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而发病。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概念 内伤病:指人体内脏遭受到某些原因的损伤,造 成气血阴阳失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疾病. 内伤病分类: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一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 七情的含义: 指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
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2 七情致病的原因 情志活动异常(持久,剧烈)容易导致发病. 机体本身耐受性和调节能力低下,不能正确对待和调节外 来刺激,也容易导致发病.
2 饮食无时
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脾胃病变
食复----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导致疾病迁延或病情复发。
二 饮食失宜
(二) 饮食不洁
腐败之物 不洁之物 腹泻 呕吐 腹痛 寄生虫病 神昏 高热 角弓反张 谵语 等邪胜失神症状
饮食不洁
有毒之物 误食毒物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3 情志波动 影响病情 良性情志刺激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不良情志刺激 能加重病情 剧烈情志波动 可使病情恶化
二 饮食失宜
饮食 胃 小肠 大肠 粪便
脾
肾
膀胱
小便
心肺 气血营养全身
二 饮食失宜
一 饮食不节 1 饥饱失常
食量过少---营养不良 气血衰少-----抗病力差
食量过多---饮食停滞----消化吸收障碍-----积食 下痢 痔疮 小儿 乳食不节—乳食停聚---疳积
湿性重浊 粘腻 晦暗
燥邪
燥的自然特性 1)燥邪干燥,耗伤津液 2)燥邪滞涩 无以润泽 故显燥涩 燥邪的致病特点 1)易于耗伤津液 燥胜则干 全身各个部位干燥不适 2)易于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燥邪最易伤肺
火邪
火的自然特性 1)燔灼------炽热 炎热 2)炎上------蒸腾向上 3)急迫------来势急,变化快而猛烈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的自然特性 风性走窜 无固定之处 善行 轻则扬尘 重则走石 善使物动 善变 时狂时弱 忽行忽止 轻扬浮上 越上越大 易袭上位
1 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 上 表易受风邪 1)易袭阳位 发无定处 此起彼伏 2)病位游移 起病急 变化快 3)发病急遽,变化无常 多动摇不定,震颤,抽搐 4)肢体异常运动 5)常为外邪致病先导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始
二 寒邪
寒的自然特性 1)寒性冰冷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阴冷刺骨
滴水成冰 万物收藏不荣;收缩不展
二 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阴盛阳病 寒象明显
2)阻滞气血 多见疼痛
3)腠理 经脉 筋脉收缩拘急
冷痛 得温减 得寒重
无汗 脉紧
关节屈伸不利
二 暑邪
暑的自然特性 1)暑性炎热 2)暑性升散 3)暑性易挟湿
炎热之性 为阳邪 热蒸气泄 耗散气津
夏令多雨,暑蒸湿动 合而为病
暑邪
暑邪的致病特点 1)阳热之象明显
高热 心烦 面赤 脉洪大
炎热 升散之性的表现
2)上犯头目,扰及心神 3)易于耗伤气津 4)多见暑湿夹杂
气短 乏力 汗出 气随津脱
多兼见困倦 胸闷呕恶 便溏等
湿邪
湿的自然特性 1)湿为阴邪 秽浊垢腻 2)湿易停聚于低洼阴暗之处 3)湿性类水,质重下沉
情志病
气血为情志变 化的物质基础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头胀头痛 面红目赤 呕血 昏倒 喜则气缓 心神不宁 失眠精神不集中 失神 狂乱 悲则气消 气短 声低懒言 胸闷 恐则气下 二便失禁 遗精 滑泄 思则气结 食欲不振 痞满 便溏乏力 惊则气乱 心悸 失眠 语无伦次 精神错乱
二 疫气
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无论男女 无一幸免 2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一气一病”
3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热盛 伤津 扰神 动血生风等
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自然界的反常变化 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 饮食不洁 预防措施不当 预防隔离 社会因素 (战乱 社会稳定)
第二节 内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