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余映潮执教)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余映潮执教)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指教:余映潮评点:于福义授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京19中案例导读美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美文是阅读教学的基地,美文必须美教!莫怀戚的《散步》就像是春风中摇荡的小荷,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以此文为依托,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散步》则是美教的典型范例。

以美读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品情、赏景、析意,层层深入,板块清晰,诗意盎然。

余老师在此课例中,以明晰的目标为导引,以恰当的语言来激励,以如诗的语言来小结,在娓娓道来的教学艺术中,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美文《散步》。

[屏幕显示]散步师: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散步》,并且对大家进行阅读能力训练。

[屏幕显示]阅读赏析能力训练评点:直接导入,语言简洁,明确学习目标。

师:好,课本请打开。

[屏幕显示]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请看书,思考:有什么?(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师:好吧,一句话简说。

生1:那里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还有菜花、桑树和鱼塘。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说了课文中有我们一家人。

还说了背景,有美好的春天的景色。

人和景他一下子就概括出来了。

生2:有我们一家人,有南方初春的田野,还有我们一家人温暖的爱。

师:还有亲情!也就是这位同学所说的暖暖的爱意。

生3:有我们一家人,有美美的春天,有我们一家人在美美春天里的活动。

师:还有美美的散步。

生4:(迟疑地)还有诗意?师:还有诗意!这个诗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章本身的表述有诗意,一个是文中的故事有诗意。

生5:它里面写了一种很微妙的母子关系。

比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种母子关系是很微妙的细节。

师:很细腻的母子之情,还有祖孙之情等等。

师:谢谢同学们。

这个环节我们就大致地了解了一下课文的意思。

好我们一起来读。

[屏幕依次显示总结内容,老师分别指引学生齐读]1.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家人的情感涟漪……2.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有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儿媳和天真可爱的孙子,有三代人之间深挚的爱……3.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那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评点:这是文意把握能力训练,快速阅读后,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这是全文学习的基础。

师:是啊,《散步》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温馨瞬间。

让我们走进《散步》,感受它的美好,感受它的诗意,感受它的亲情。

[屏幕显示]品情师:第一次训练活动:品情。

[屏幕显示]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师:请注意,话题是:深情渗透在这一句。

拿起笔,边读书,边批点,抓住你认为写得很有情意的那一句,然后进行分析。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谢谢同学们的圈点勾画。

我们现在来交流,各抒己见。

生6:我觉得是全文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从“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亲人的关爱,“就是整个世界”又显出心情之重。

师:多么慎重啊!感觉到肩头的担子压在自己的身上,又是多么地幸福啊!生7:我想说的也是这一句,说明家庭对作者来说是重于一切的,就是整个世界就等同于是作者的世界一样。

师:多好啊!情在这一句。

作为中年人,小一辈、老一辈,就是他的世界。

生8:“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也表现出作者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还有家里每个人对作者的依赖。

师:是啊,责任的重大就是在抒情,他抒发的是责任的感觉。

生9:我也是说全文的最后一句。

我背的是母亲,说明我对母亲的孝顺;妻子背的是儿子,对儿子我有我的父爱,说明这一家四口对我的重量很大。

师:一家啊,三代啊,“我”和妻子就是顶梁柱,就要把这个家庭呵护得好好的。

生10:我说的是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说明我的母亲对孙儿的偏爱。

师:“摸摸”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也是一种呵护,也是一种疼爱。

你看: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生11:我觉得第6自然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明一家人对我的依赖与信任。

师:整个家庭的和谐,这句话就是写得这么动情。

生12:我想说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现出母子之间浓浓的情,表现出儿子大了对母亲的照顾,母亲对大了的儿子的依靠。

师:分析得好!这句话写出了几十年的历史啊。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是呵护“我”的,在母亲老的时候“我”要疼爱她呀!生13:我想说第3自然段“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就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句话中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表现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不想让母亲离他而去,心中也想在母亲身边多待一段时间。

像第6段最后一处“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和上文一样,也说明作者对他的母亲十分依恋,不想让她离自己而去。

师:对,有年老的母亲健康地活着,活在我们的身边,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之情啊!所以作者说“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句句含情,字字含情。

生14:我想说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种依恋。

师:母亲要照顾她的孙子,母亲又要依赖我,于是她就说道:“我走不过去,你就背我吧!”这个“背”字啊,说得多么动情啊!年老的妈妈,现在需要儿子来背她了。

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得很好。

[屏幕显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此句意味深长,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这样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啊,如果它简单地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那是多么地乏味啊。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就是诗,这就在抒情。

同学们,应该说“我”尊敬“我”的妈妈,要把“我”的妈妈放在第一个写: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但是你们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是把“我”放在第一位来写的。

大家知道原因吧?“我”是家中的顶梁柱啊,老的小的都要“我”呵护!所以这个“我”字就一定要写到前面。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大家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起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情意浓浓。

师:句式基本上是对称的,读起来也是一种诗意的美。

好,请大家大声地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小家伙怎么叫的啊?你们叫一下,“前面也是——”众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笑)是啊,你们现在是长大了,如果你们像那个小孩一样就不是这样叫了。

那是天真的、可爱的、童年的叫声。

好,这是你们品析到的,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多么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多么无私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子的深深疼爱。

师:这篇文章既写“我”,写小孩,也写老人对下一代、下两代的呵护。

下面的你们也品析到了,“我和妻子——”,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写出了呵护,写出了温馨,写出了责任感。

师:情在这一句啊,它能够带动我们对这篇文章几乎所有的字句进行欣赏。

评点:活动设计话题明确,涵盖全文,默读、思考、批注,指导明确,用时充分,训练有抓手。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诗意总结,师生和谐对话,绽放出美丽的思维之花。

[屏幕显示]赏景师:好的,我们继续训练,继续欣赏。

第二个大的活动是:赏景。

请大家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句,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学生朗读语气较为平淡。

)[屏幕显示]品析能力训练之二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师:第二次能力训练,话题是: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

我们再来读一次,注意朗读啊,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是一家人在美好的春天里散步所以读景物的描写这一段也要读出情感来。

大家听——师(深情范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抒情式地读。

一起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读——(众生再读,语调深情起来。

)师:好,先自己思考,然后互相地研究一下: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师:好的,可以开始互相地交换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师:好的,我们再来交流看法。

这位同学又举手了,他先带头,你们继续来。

好,谢谢你。

生15:我认为第1自然段真正应该接的是第4自然段,因为2.3自然段其实是往题外说这件事。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在写而是在画一幅画一样。

他第1自然段先说我们在田野散步嘛,包括有哪几个人,构成一幅画面。

田野长什么样子,上面站着几个人。

然后2.3段本来说背景,第4段是田野的背景。

他把田野说一下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这幅画有几个人站在田野上面。

我觉得第4段的景物描写应该接第1自然段。

师:好的,他的发言很有见地。

第1段一定是和第4段连在一起的,但作者巧妙地运用穿插的手法把有关的家庭的背景讲清楚,然后再写第4段,真好。

至于什么作用呢,我们过会再讨论,同学们会明白得更多。

生16:这句话引出全文的主旨,写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

因为写我的母亲一开始照顾我,然后母亲老了我又照顾母亲,再然后我的妻子照顾我的儿子,然后生命一个个循环互相照顾,然后写出生命的伟大。

师:很关键啊,这美好的春景让我们想到了生命。

生命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由此想到了我们的一家人。

生17:我觉得这一段主要描写的都是生机勃勃,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说春天总算来了,母亲又熬过一个酷冬。

他写的这个生机是用来表达母亲熬过来后他的喜悦。

师:描写田野的美好的春景,表达的是一种惊喜的感情。

春天总算来了,春天什么样呢?太有生命力了,太朝气蓬勃了。

生18:我们讨论了一下,一个是“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交代散步的地方、散步的环境;最后两个字“生命”,因为第2自然段写母亲又熬过个酷冬,后面还写了我们的儿子,就是一个生命的代表,也是代表我母亲熬过了生命还有儿子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