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第二步:文言虚词的掌握
之 而 其 以 为 于 乎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思和用 法。
1.到、去 2.音节助词,不译 3.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代所学的知识 5.音节助词,不译 6.代作战这件事 7.宾语前置的标志 8.定语前置的标志 9.的 10.的 11.到、去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六、“于”字常用作介词,指出下列各句中 “于” 字分别解释为什么? 1.从 2.给 3.比 4.到 5.在 6.被 7.在
七、判断下列各句中的“乎”字各属于什么用法?
1.A 2.B 3.A 4.A 5.A 6.B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用 法
表承接 表转接 表修饰 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泉香而酒洌
然后 但是 不译 并且




3.
词性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 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等。
种 类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 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解 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急湍若奔 将军身被坚执锐
像鸟张开翅膀样 在山上 奔马 铠甲 , 武器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用法。
1.表顺承 3. 表并列 5.表转折 7.表修饰 9.表并列 11.表顺承 2.表修饰 4.表并列 6.表修饰、表转折 8.表修饰 10.表顺承 12.表转折
古今异义现象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 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 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 现指步行。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可以”古指“可以凭借”。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代词 语气词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 其船背稍夷 其一犬坐于前 其如土石何?
他,指古仁人 那只 其中 加强反问语气
用 法 动词

句 认为 因为 凭借 用 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何以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
连词 通假字
杀之以应陈涉 固以怪之矣
中考总复习
(一) ——文言文的 实词与虚词的 辨析
第一步:文言实词的掌握
词性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 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 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 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要”同“邀”)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词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今齐地方千里。 8.吾尝疑乎是。 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将下列“其”字用法归类。
1.其中 2.这种 3.那只 4.加强反问语气的语气助词 5.代作战取胜 6.加强猜测、肯定语气的语气助词 7.他的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 法。
1.相当于连词“而” 2. 因为 3.认为 5.因为 6.来 7.认为 8.靠 9. 拿 4.来
五、说说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思和用 法。 1.是 2.认为 3.对 4.当 5.被 6.为了、做 7.做 8.心理活动 9.对 10.发明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高兴。 同“披”,穿着。 2.将军被坚执锐 3.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智慧。 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缺”,缺口。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7.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同“弼”,辅弼。 8.入则无法家拂士 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同“遍”,遍及。 10.徐公来,孰视之 同“熟”,仔细。
形容词作 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
渔人甚异之
迫近 使 …… 痛苦,使 ……劳累
以……为怪
1· (北京燕山)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 (山东烟台)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策之不以其道 3. (哈尔滨)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④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湖北襄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 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 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比较加线的词在各组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早晨 1. 朝服衣冠,窥镜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2.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一种文体 征收 岁赋其二 赋税 更若役,复若赋 洞庭一湖 整个 一片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