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育简史

音乐教育简史

成部分,而且成为青少年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中 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 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我国学校音乐教
育的开端,对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改造国 民品质,增强国民的爱国思想起到的积极 的推动作用,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 乐教育家,对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 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的乐教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 断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1、夏朝(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阶级的出现,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使学校 教育的产生,教育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原始乐舞歌颂图腾祖先,夏朝乐舞为帝王歌功颂德,是服
务于政治、娱乐的音乐教育。
2、商代(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 此期为我国确认有文字记载的时期。 商代巫术盛行,专司祭祀的巫者参与神权统治,并充当职 业音乐舞蹈家,在大型祭祀仪典上表演。商代乐舞带有神秘的
二、第二时期(1966-1978)文革时期
1、美育和音乐教育价值被否定,正常的音乐教育几 乎处于被取消状态。 2、音乐活动向极端政治化、畸形化方向发展,违背 美育的宗旨和规律。 3、客观上使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推 广“样板戏”,宣传了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了京 剧艺术。
三、第三时期(1978以后)改革开放后 走出低谷、迎来复苏和繁荣
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五、宋元时期的乐教:
宋元时期的音乐教育与唐代的音乐教育在形式上大致 相同,基本上是唐代音乐教育体制的沿袭,没有突破性的 发展。 宋元时期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于此相应 的乐教行为日益具有民间性。 六、明清时期的乐教(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1、明代科举制度加强,“重技”成为明代乐教的特征。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原始社会的乐教活动
音乐教育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远古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无法准确考证,大概新石器时代可
能产生了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
原始社会大规模的乐舞表演,只有经过严格和规范的传教过 程才能达到。
“成均”为五帝时学校的名称。
原始乐舞作为一种乐教形式,不仅与社会民俗活动联系紧密, 而且对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非 常特殊的地位。原始社会的乐教活动为后世礼乐教育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1、音乐教育地位有很大提高 1979《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8《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2、学校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1986《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初稿)》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育大纲》 1994开设高中音乐欣赏课 2001《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三、秦汉、南北朝时期的乐教
1、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音乐教育机构——乐府: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
教育、体察民情、保存史料等多功能综合性官府附属机构, 西汉最重要的教育研究机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动荡时期) 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少数民族 的乐器被带入中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我国近代第一部音乐教科书;李 叔同的《国学唱歌集初集》、曾志忞《教育唱歌集》等。
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乐歌课上唱歌所 用的歌曲。它由我国留日学生从日本引进,运用 “依曲填词”的方式,即采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写新词,形成新的乐歌,在乐歌课上供学生集 体学唱。
学堂乐歌是音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
1、学堂乐歌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堂乐歌借鉴日本和欧美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 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道路。
3、学堂乐歌引进西洋近现代音乐理论,开阔视野,促进东西方音 乐文化交流。 4、集体歌唱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形式,易于形成团结 一致的精神力量,为我国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也对培养 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音乐教材建设得到发展。
• 第四时期:
抗日救亡运动爆发,众多的爱国题材的优秀歌曲被 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 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
沈心工 李叔同 曾志忞 萧友梅 丰子恺 黄 自 贺绿汀 聂 耳 冼星海
第三节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
一、第一时期(1949-1966)建国初期
1、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迅速使全国的音乐教育步入正轨。
2、清代乐教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与世俗性。宫廷音乐传教大 大减少,乐教被排除在官学教育之外。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
• 第一时期:
1898年,康有为等“公车上书”要求变法,仿效德日,
设学堂,开设乐歌课。
1903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将乐歌列 入学校的科目之内。
学堂乐歌兴起,沿用外国的曲调,填词。
四、隋唐时期的乐教
1、隋朝(南北统一,结束割据) 隋朝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开放的文
化政策,建立了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局面,音乐文化步入辉煌阶段, 为唐代音乐教育的兴盛奠定良好基础。
2、唐朝(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 唐朝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宫廷燕乐反映了当时音乐文化的
最高成就。
音乐教育机构——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等 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
1912年在《中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明确规定乐歌课为 必修课。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组织了“北京大学音乐
研究会”任会长,对开展音乐教育,传播西洋音乐,弘扬 中国国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后来建立专业的音乐教 育机构奠定了基础。
• 第三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 设置纲要》中,将“乐歌课”改名为“音乐课”。 专业音乐教育逐步创建和发展。1927年11月,我国现 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院,成立于上海。
宗教色彩,而且乐器的制作工艺与音阶形态达到较高水平, 乐教已相当发达。
3、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西周统治者把礼乐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地位 的重要手段,有十分严格的礼乐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 具有音乐教育的职能,承担培养贵族子弟音乐教育的任务。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 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主张 儒家音乐美学注重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 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正统地位,中国文化也由此而获得“乐 教”文化的美称。
(1)颁布音乐教学大纲,设定音乐教学标准
(2)15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音乐系科 创建9所高等音乐学院
2、学习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思想和方法。
3、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紧密联系。
(50年代后期,美育、音乐教育曾受一定程度 的忽视,课时曾被削减) 总体上,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沿着正确健康的 方向迅速发展,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为有的成 就,为以后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6、乐歌关注教材的教育性、思想性,强调音乐教育活动的育人功 能,对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7、学堂乐歌发展需要大批音乐教师,促进我国师范音乐教育的发
展,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教师队伍,为后来 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 第二时期:
辛亥革命(1912)后到191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多次 在文件中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2004《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3、引进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 4、社会音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5、重视儿童音乐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