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闺怨诗代表作

闺怨诗代表作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

一生未弟,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答: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1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分) 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①借景抒情。

往事如梦。

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2分)
②对比(反衬)。

“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

(2分)
③拟人。

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分)
【诗歌鉴赏】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
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就着山势。

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8.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

(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
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每个角度1分;分析2分。


9.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

(3分)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3分)
玉楼春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答:(1)比喻和对偶。

不甘而无奈。

(3分,修辞2分,心境1分)(2)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3分)
答:(2)年华老去的惆怅;春光逝去的伤感;理想破灭的失望。

(3分,每点1分)
(3)请简析下阕后两句的妙处。

(4分)
答:以“梨花风雨”象征了作者的命运处境;将许多愁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貌似超脱,实则沉痛;以景作结,耐人寻味。

(4分,
答出任两点即可)
【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的词作。

全词新颖别致,显示出辛弃疾词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作者永远抱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即使她是那样渺茫、难以实现,然而他仍然执著地等待着!这就是爱国词人辛弃疾能创作出大量雄壮词篇的原因。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翻译】
迎着风儿,想要劝春光停住脚步。

春光却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

岸边的落花没能伴随流水而去,
她就成为在泥土上飘舞的飞絮。

看着镜中头发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时光。

人没有辜负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负了自己啊!
从梦中醒来才感觉远离了许多忧愁,
只是牵挂着风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玉华山刘崧[注]
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刘崧(1321~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

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的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的特点。

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的高峻。

(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并有适当的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的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

(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二点以上给5分)
9.请结合诗意赏析“烟雨正冥蒙”一句。

(6分)
答: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

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