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CI指南9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CI指南9

症[如死亡、心肌梗死(MI)、急诊靶病变血管重建(TLR)]
临床成功: (1) 近期临床成功:指操作成功并且患者恢复以后心肌缺血症
状和征象缓解。(2)远期临床成功:要求长期维持近期临床成功的 效果,心肌缺血症状和征象缓解持续至6个月以上。
明确规范 开展PCI的医疗机构及术者的资质
遵循卫生部发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 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证 据 等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 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
究、注册研究
PCI领域学术概念更新
血管重建策略选择
STEMI
合理、有效 的使用PCI手 段是STEMI 再灌注治疗
的关键
NSTE-ACS患者 危险评估分层
高危
低危
介入 治疗
保守 治疗
慢性 稳定性 冠心病
PCI是缓解 患者症状的 有效方法之 一; 规范的药物 治疗仍是治 疗的基础
2009年中国PCI指南
—— PCI方法的选择
BMS和DES的选择:
PCI成功定义: 包括血管造影成功、操作成功、临床成功
血管造影成功: 成功的PCI使靶病变部位血管管腔明显增大,在支架应
用之前,血管造影显示最小管腔直径减小至50%以下伴TIMI 3级血流为血管造影成功。随着包括冠状动脉支架在内的技 术的应用,最小狭窄直径减少至20%以下被视为造影成功。
操作成功: 指PCI达到血管造影成功标准且住院期间无重要临床并发
2009年中国PCI治疗指南 推荐类别和证据等级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 或治疗,推荐使用

II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

作或治疗

II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

是合理的
II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
PCI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
近期预防
长期预防
急性 血栓
亚急性 支架内血 栓
死亡、心梗
发生率1 0.6%
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仅血管内膜呈环形表浅严重钙化、导引钢丝已通过病变但球囊导
管不能跨越,或在支架置入前不能对狭窄病变作适当 扩张时考虑(IC)
定向性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 :首次开口/分叉及偏心性病变治疗(IIb-C),是惟一可对
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再狭窄病变进行活检的方法
支架内再狭窄放射疗法:较血管内放射疗法更安全、有效(IIa-B),不推荐用于展
PCI技术及辅助药物 治疗再有新进展,尤其 DES的广泛应用,明 显减少再狭窄发生危 险,成为PCI技术发展 新里程碑。 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 发表,为PCI临床应用 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 据,
2009年 PCI指南更新
为了及时反映PCI研究 领域所取得新证据/新 进展,为了满足临床 实践需要,中华医学 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 辑委员会专家对已有 指南进行修订更新
DES应用于临床试验证实的DES有效性优于BMS的亚组(病情稳定的原位病变,参考血管 直径2.25~4.00 mm,病变长度<30 mm)患者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IB);BMS置入后再狭窄病变、分叉病变的主支血管、有选择的无保 护左主干病变、长病变(病变长度>30mm)和急性MI(IIa-B)均推荐选用DES
选用DES的疗效或安全性尚待确定:分叉病变计划双支架置入(IIb-B) 、多支血管病变合 并糖尿病(IIb-B) 、DES后再狭窄(IIb-C) 、旁路移植血管病变(IIb-B)
单纯球囊扩张:
心肌供血范围不大、血管内径小(<2.5mm)的冠脉病变经球囊扩张后达支架样管腔疗效 分支PCI时,分支血管内径较小且仅起始部狭窄,分支血管行球囊扩张术即可 对吻球囊扩张后疗效满意者,也无需置入支架
微循环阻塞和心肌功能障碍 。
DES术后持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
为了有效预防DES晚期支架内血栓,术前应充分 告知患者DES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性和疗程 至少1年时间,并强调不得轻易停用
外科择期手术也应推迟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结束 后进行
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以及对出血风险 大的患者均不应选择DES,否则后果比BMS支架 再狭窄严重。
2009年中国PCI指南 ——冠状动脉成像及血液动力学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 准”,但不能显示血管管壁,存在技术局限性。
血管内超声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冠状动 脉血流速度和压力测定等冠脉内成像和生理功 能评价技术弥补造影在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缺 陷。
多层CT尤其目前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无创伤性诊断技术。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 (2009)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袁晋青
2009年中国PCI指南更新必要性
2002年 中国PCI指南出台
基于PCI领域的进 展,2002年中华医 学会心血管病学分 会及中华心血管病 杂志编辑委员会专 家组编写了“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指南”。
开展PCI的医疗机构应为:三级医院,有心血管内科,心脏 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设有心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每 年完成的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 病例不少于10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 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
要求从事PCI的医师应: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 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试合格,作为术者每年需完成 PCI不少于50例。
再狭窄(III C)
切割球囊:仅在普通球囊扩张滑脱时应用(IIa C)。可能在扩张冠脉开口处病变和轻/中度 钙病变时具有一定价值。
远端保护装置:是静脉桥血管病变PCI时预防冠脉栓塞的推荐手段(IA);AMI直接PCI时
不宜常规应用远端保护装置预防冠脉血栓栓塞(IIb-C)
血栓抽吸装置 :REMIDA试验在支架置入前用血栓抽吸装置(例如Diver CE)能显著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