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之我见1
中国的造纸术、炼丹术、火药、指南 针等,就是由他们先后传播到非洲和 欧洲,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 作用。
宋朝和非洲的交流
在东非海岸的摩加迪沙、布腊伐、桑给巴尔、马 菲亚岛、基尔瓦群岛等地,都不断发现唐代和宋 代的钱币;在格迪、奔巴岛、桑给巴尔、坦噶尼 喀和基尔瓦群岛,也曾不断发现宋代的瓷器和瓷 器的碎片。这些都是中国和非洲海上交通的历史 见证。
明末时期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对那时的明朝社会有过这样 描述:“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 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 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 吐文雅。
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时,已是开始实行闭关
清朝时期
• 1闭关锁国 • 2外来势力(日本,荷兰等外来骚扰), 维护清王朝,天国思想,中国天朝上国, 无需往来,自高自大 • 3弊大于利,这个政策一定上维护了王朝 的稳定,但是和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大 落后,最后终于导致鸦片战争
• 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有助于加 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 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2008年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 会
新中国的外交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 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 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 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 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0年代的外交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 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 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②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 APEC会议。这是中国迄今 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 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班级 小组 第三小组 学号 17~24
先秦时期
原始部落自治,诸侯林立,中华大地上的文化 艺术形态的区域性特征十分鲜明,由于频繁的 战乱、迁徙和流动,乐舞交流异常活跃。
朝聘是先秦时期外交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 朝聘有2个意思,一个是古代诸 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 另一个是朝廷的聘用
先秦时期的对外交流更多的体现在各种族之间,各诸侯之间的交流和朝贺!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 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 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对 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封建经济空前繁 荣,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开放,交通发达,中华文化全面繁荣,形成了 中国文化圈 隋唐时期对外政策开放,与许多国家都有使节往来。 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 公元627年的秋天,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一个僧人走出了城门。他要前 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超 过前代,海船可直通日 本,占城等地.元朝在各 港口设市舶司,和个过 通商互市.元朝和高丽, 日本贸易密切.
.高丽的人参等土产品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 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到高丽.
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来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放松一刻
明初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 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 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 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 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 步,罗盘针使用等。 开辟了海上航道,增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及文化交 流等等。 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 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明朝中期
公元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 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 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 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 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
以及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 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玄奘取经回长安
宋朝时期
北宋的制瓷业,在生产技术、花色品种等方面都达到了 空前的水平。五大名窑的产品,由于做工精细、式样典 雅,是海外诸国争相购买的商品。
大宗易碎瓷器靠当时车载牛拉的落后交 通工具,从陆路运输销往海外简直是不 可能的
正如宋代诗人梅圣俞在诗中所言:“天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设无通舟航,百 货当陆驰,人间牛驴骡,定应无完皮。”形象恰当地说明了运河为当时交通所提 供的方便条件。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 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 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 退让政策 •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从历史的教训以后的道路
•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大运河不仅为中外经济往来架起了桥梁,也为文化交流提 供了条件。高丽政府每次遣使到宋朝都要搜求大量的书籍, 宋朝政府也多次向高丽赠予大量的经卷典籍。这些书籍由 开封借助运河运往明州出海。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 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 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 家,换回外洋货物。
禁烟令
• 1729年,雍正七年:禁止鸦片贸易,违者打一百军棍、 戴枷囚禁三个月、流放新疆,直至处死。 • 1815年,嘉庆二十年:禁鸦片。 • 1839年,道光十九年:虎门销烟。 • 1858年,咸丰八年:中英签署《中英天津条约》,其中 规定:鸦片改称洋药,可自由买卖及进口。
禁海令
• 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 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甚 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 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清朝 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文字狱等一系列配套策略的配 合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废弃了明 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扼杀了中国的海洋贸 易,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满清政府的既定政策,对中国 在整个十八十九世纪的落后屈辱历史负担有主要的责任。
•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 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改革开放后
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 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 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二. 新中国的外交
• 等帝国主 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 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 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 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 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元朝时期
马可· 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 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 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 云南和东南地区。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 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 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 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 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近代以來,清政府在列強的威迫下,前後被迫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據統計,中國近代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共有343個,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響 較大。
• 随着清朝国家的衰落 和政府的腐败,以及 外国的侵略,以《南 京条约》为开端,清 朝开始与外国签署一 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或 要求割地,或要求赔 款,使得清朝由一个 强大的东方帝国逐步 走向了一个半殖民地 国家,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