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水利枢纽基本资料

三峡水利枢纽基本资料


花岗岩体的风化层,分为全、强、弱、微4个风 化带,风化壳厚度(指全、强、弱3个风化带),以山 脊部位最厚。可达20-40m,山坡与一级阶地次之,沟 谷、漫滩较薄,主河床中一般无风化层或风化层厚度 很小,平均厚度21.5m。坝基除利用微风化岩体外,部 分弱风化下亚带岩体亦可用作建基岩体。混凝土与建 基岩面间的抗剪(断)强度,摩擦系数(f)取值1.01.3,凝聚力(c)为1.2-1.5MPa。建基岩体岩石与岩石 间的抗剪断强度,视不同的结构类型的岩体,f与c值分 别为1.0-1.7和1.2-2.0MPa。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主要是河 流冲积层,葛洲坝水库蓄水后,主河槽及后河普遍淤 积有厚5-18m的细沙。
表1 各种频率的设计洪水流量表
洪水频率
10年一遇
洪水流量(m³/s)
66600
20年一遇
7230050年一遇79000100年一遇
83700
1000年一遇
98800
10000年一遇
113000
板桥、石漫滩溃坝
1975年8月,特大暴雨引发的淮河上游大洪水,使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在 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 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亡,经济损失 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图1-1 长江流域与三峡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
坝址选择
三斗坪坝区
南津关坝区
坝址原始地貌
坛子岭
流向
→ →
中堡
主河道 岛
后河
白岩尖
三峡枢纽坝址距葛洲坝38km,坝址河谷开阔,中堡岛 位于主河道右侧,将长江分为主河道和后河。
枢纽总体布置
地下电站 茅坪溪副坝三峡大坝
升船机
右岸电站
左岸电站
五级船闸
下游引航道
正常蓄水位库容 393亿m3; 防洪库容 221.5亿m3。 3. 特征水位: 正常蓄水位 175m;防洪限制水位 145m; 百年一遇洪水位 166.9m; 设计洪水位(千年一遇)175m; 校核洪水位(万年一遇加10%) 180.4m。
长江流域位于东经90°33'~122°25 ',北纬 24°30 '~35°24.5 ‘; 长江干
为4.62亿t,宜昌站为5.26亿t,相应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 为1.32kg/m3和1.2kg/m3。输沙量集中于汛期,5~10 月的输沙量一般占全年的80%~90%以上。长江泥 沙中推移 质数量相对较小。推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
移量,宜昌站704万t,为悬沙量的1.33%,5 ~ 10月输 移量占全年的96.7%。卵石推移质多年平均输移量, 宜昌站为75.7万t。
皮斯河
1480 1418.5 1350 742.5
蓄清 排浑
二、工程的规模与特点
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由大坝、电站厂房、
船闸及升船机组成。
• 水库特点
• 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
m³(蓄水位175.0m),
库容系数11.47 。
• 三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 峡谷河道型水库。全长
667km,平均宽度仅为 1576m。
• 水库十分有利于汛期冲 沙、汛后蓄水的“蓄清
右侧设单线一级临时船闸,闸室有效尺寸为 240m×24m×4m(长×宽×坎上水深),后期改建为冲 沙闸。
大坝设计正常蓄水位175m,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 容221.5亿m3。三峡水库淹没面积632km2,涉及重庆市、 湖北省22个县(市、区),淹没县城13座、集镇114座。 受淹人口84.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57%;淹没耕(园 )地41万亩。考虑三峡工程建设期内的人口增长和城镇
主要内容
一、 枢纽位置及坝址自然条件
二、工程规模与特点 三、工程效益 四、 枢纽布置 五、工程实际进程 六、枢纽工程量及投资完成情况
一、枢纽位置及坝址自然条件
1 枢纽位置(三峡枢纽位置见图1-1、图1-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
位于西陵峡中的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控制 流域面积100万km2。(长江全长6300余km,流域 面积180万 km2 ,约占国土面积的1/5 ;三峡宜昌西 陵峡以上至长江源为上游,长4500km,流域面 积100万km2 ;宜昌至鄱阳湖湖口长950km为中 游,流域面积68万 km2 ;湖口以下至上海崇明 长江口为下游,长850km,流域面积12万 km2 。) 三峡工程坝址、枢纽布置及主要参数如下:
坝址基岩为前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岩体中
有片岩俘虏体和闪长岩包裹体,以及后期侵入的酸 基性岩脉。闪云斜长花岗岩100MPa,变型模量3040GPa。坝区主要有两组断裂构造,一组走向北北 西,一组走向北北东,倾角多在60°以上。断层规 模不大,且胶结良好。通过坝基规模较大的断层有 F7及F23,出露在左漫滩上。缓倾角裂隙不甚发育, 仅占裂隙总数的13%,其中北北东组占缓倾角裂隙 总数的68.5%,倾向东南为主,倾角15°-30°,是 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的优势面。缓倾角裂隙发育程 度不均一,F7及F23两条大断层之间,左厂房1# -5# 机组坝段,为相对发育区。
坝址基岩主要为前震旦纪闪云斜 长花岗岩,内含范围不大的闪长岩 包裹体和片岩捕虏体。岩体中分布 有众多后期侵入的酸性至基性岩脉 ,如花岗岩脉、伟晶岩脉、辉绿岩 脉、闪斜煌斑岩脉等。闪云斜长花 岗岩呈灰白至浅灰色,以中粗粒为 主,局部为中细粒,呈块状构造。
直径 1m
闪云斜长花岗岩
坝址基岩大口径岩芯
三峡坝址地形开阔,两岸谷坡平缓 。坝址基岩主要为前震旦纪闪云斜长 花岗岩,岩性均一完整,岩体力学强 度高,透水性微弱。坝区断层规模不 大,且构造岩胶结良好。性质较差的 软弱构造岩数量少,规模小。缓倾角 裂隙不发育,规模小且连续性差。
世界大型水库对比
序号
水库名称
1
卡里巴
2
布拉茨克
3
阿斯旺
4
阿科松博
5
马尼克Ⅱ
6
古里
7
本尼特
8
克拉斯诺 雅尔斯克
9
结雅
10
卡博拉巴萨
11
拉格郎德Ⅱ
12
拉格郎德Ⅲ
国家
河流
总库容 亿m3
赞比亚 津巴布韦
赞比西河
1840
俄罗斯
安加拉河
1693
埃及
尼罗河
1689
加纳 加拿大 委内瑞拉 加拿大
沃尔特河 马尼夸根河 卡罗尼河

上航道

双线五级船闸
垂直升船机
三峡水库
左岸电站
左非坝段
坛子岭
茅坪溪防护坝
泄洪坝段 右岸电站
电源电站
地下电站
→ 三峡大坝

白岩尖 右非坝段
下航道

三峡枢纽总体布置示意图
三峡水利枢纽大坝布置示意图
永久船闸
左非坝段
左岸电站厂房
垂直升船机
右非坝段
地下电站 进水口
泄洪坝段 右岸电站厂房
电源电站
右岸地下电站
宜昌多年平均最小流量为 3560m3/s。以1937年 2770m3/s为最小值。
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三峡坝址洪枯水位变幅
减少,枯水位由41m左右提高至62~66m,洪水位约 由73m提高为76m(相应流量为68000m3/s),枯、 洪水位分别约提高21m及3m。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寸滩站
排浑”运用方式,有利 于水库的长期运用。
• 水库有利于战时的短时 期放空。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轴线全长2309.47m,坝顶高程 185m,最大坝高181m;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分设左岸及右 岸厂房,分别安装14台及12台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 700MW,设计总装机容量18200MW。加上右岸预留后期 扩机6台机组(单机容量700MW)地下厂房位置,左岸2 × 50MW自备机组,总装机22500MW 。永久船闸为双线五
挡水泄水建筑物
三峡大坝--坝顶高程185m,最大坝高181m,大坝轴线总长度
为2309.47m。大坝共有118个坝段:左非18个坝段(每个坝段长 20m)、右非7个坝段(坝段长同左非 );左厂15个坝段(含14 个机组坝段和左安Ⅲ坝段,一般长38.3m)、右厂13个坝段(含12 个机组坝段和右安Ⅲ坝段,长同左厂);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 设23个深孔和22个表孔(坝段长21m);大坝设7个排沙孔(左 岸3个、右岸4个)、3个排漂孔(左岸1个、右岸2个)。
迁建引起的二次搬迁等因素,最终需要安置的移民总数 达113万人。三峡水库总面积1084km²,库容系数11.47, 是典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
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含导流工程)的主工程量为:
土石方开挖12000多万m3 ,土石方填筑4800万m3,混凝 土浇筑2800多万m3,钢筋约58万t。三峡工程施工采用三 期导流方案,设计总工期为17年,其中施工准备及一期 工程施工5年,二期工程施工6年,三期工程施工6年。三 峡工程于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2003年初期蓄水(水 位135m)、永久船闸通航、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建 成。
泥沙问题
三峡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5 亿t,汛期占89%,三峡水库采 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 “蓄清”是在汛末9月中旬上游 来水中泥沙少时开始蓄水,10 月或11月初蓄至175m水位, “排浑”是在汛期,利用大坝 泄洪设施将洪水中的泥沙通过 泄洪排出水库至大坝下游。
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在未 考虑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的条 件下,三峡水库运行80a~ 100a,水库达到冲淤平衡, 仍保留86~91%防洪库容, 92~96%兴利库容。
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 上海共11个省(市、自治区);支流延伸到贵州、陕西、甘肃、河南、广西 、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
三峡枢纽
上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