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目的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十七大”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态度,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二、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评价:按“学生德育评价方案”,从24个方面分别按ABCD四个等级评价,每个方面均有不同的权重,学期评出A等在90%以上,并且无D等的为优秀,学期评价D等在85%以上D等不超过5%为良好,学期评价D等在30%以下为合格,学期评价D等在30%以上为待合格。
2、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以期中和期末各科检测成绩评价第一科成绩,达85分以上为优秀,75分以上为良好,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合格。
3、学习过程的评价:各科教师根据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4、体育与健康的评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体制,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健康状况(含心理和身体各方面)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5、艺术和美术评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情操、艺术课上的参与程度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各学科课上的参与程度,遵守学校纪律,自我约束状况,与同学合作交际的情况,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7、小组评价:由学生所在的班小组成员在听取本人自我评价总结后,经过集体讨论该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表现,课上参与情况,与
同学合作交际情况,遵规守纪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8、班主任与班委会的评价:由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集体讨论该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课堂上参与程度,与同学合作交际情况,遵规守纪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9、学校评价:由学校课改实验研究指导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学生成长记录,德育评价结果,知识与能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4个等级。
加分项评价:(1)校本课:由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分别加1—5分。
(2)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选有课题或项目加1分,能对课题和项目展开研究加2分,能对课题或项目研究得出结论加3分。
信息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加3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加2分,能初步操作计算加1分。
三、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整体评价采用学分制,在评价内容中,共有9大项21小项,每一个优秀计为5分,良好计为4分,合格记为3分,待合格记为2分,总分满分105学分,加分项3个小项,满分为11分。
学分95分,等级为优秀,学分84分,等级为良好,学分为63分,等级为合格,学分63分以上等级为待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