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一、按弹性理论计算 活荷载不利布置
连续梁上荷载包括恒荷载和活荷载 恒荷载保持不变
A 而活荷载由于其空间位置的随机性, 而活荷载由于其空间位置的随机性, 在各跨的布置具有不确定性 1 B 2 C 3 D 4 E 5 F A 1 B 2 C 3 D 4 E 5 F
A
1
B
2
C
3
D
4
E
5
单向板:连续,h/l不小于 单向板:连续,h/l不小于1/40 不小于1/40 简支,h/l不小于 不小于1/35 简支,h/l不小于1/35 最小板厚,一般屋面≥ 最小板厚,一般屋面≥60mm 一般楼面≥ 一般楼面≥70mm 双向板:四边简支, 不小于1/45 双向板:四边简支,h/l1不小于1/45 四边连续, 不小于1/50 四边连续,h/l1不小于1/50 连续次梁:h/l不小于 连续次梁:h/l不小于1/18~1/12 不小于1/18~1/12 连续主梁或框架梁:h/l不小于 连续主梁或框架梁:h/l不小于1/14~1/10 不小于1/14~1/10
结构的计算简图
(三) 计算跨度和计算跨数
计算跨度:从理论上来说,计算跨度l 计算跨度:从理论上来说,计算跨度l0是两端支 座处转动点之间的距离,精确计算较为复杂, 座处转动点之间的距离,精确计算较为复杂,可 按表4 27采用(P124)。 按表4-27采用(P124)。 采用 计算跨数:当等跨度连续板、梁跨数超过五跨时, 计算跨数:当等跨度连续板、梁跨数超过五跨时, 可简化为五跨计算, 可简化为五跨计算,即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均取与 第三跨一样。 第三跨一样。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板内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 力时, 力时,由于实际支座有一定的宽 因此按计算跨度 计算跨度得到支座截 度,因此按计算跨度得到支座截 面的弯矩和剪力值比实际支座边 缘处的弯矩和剪力值要大, 缘处的弯矩和剪力值要大,而截 面设计应以支座边缘处的梁截面 进行。 进行。
支座边缘处弯矩值: 支座边缘处弯矩值: M b = M − V0
b 2
b 均布荷载) (均布荷载) 2
(集中荷载) 集中荷载)
支座边缘处剪力值: 支座边缘处剪力值: Vb = V − g + q) (
Vb = V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补充力学概念
几何不变体系: 几何不变体系:
受到荷载作用后, 受到荷载作用后,在不考虑 材料应变的条件下, 材料应变的条件下,其几何 形状和位置均保持不变的体 系。
几何可变体系: 几何可变体系:
即使不考虑材料的应变, 即使不考虑材料的应变,在 很小的荷载作用下也会引起 体系几何形状和位置改变的 体系。 体系。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补充力学概念
静定结构: 静定结构:结构的反力和各截面的内力都 可以用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确定。 可以用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确定。 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结构:结构的反力和各截面的内力 不能完全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的加以确定。 不能完全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的加以确定。 区别:从几何组成分析中可知, 区别:从几何组成分析中可知,静定结构 和超静定结构都是几何不变体体系, 和超静定结构都是几何不变体体系,而静定 结构没有多余的约束, 结构没有多余的约束,超静定结构存在多余 约束。 约束。
F
为确定各跨各个截面可能产生的最 大内力, 大内力,就需要确定针对某一指定 截面内力的活荷载最不利布置,并 截面内力的活荷载最不利布置, 与恒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组合, 与恒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组合, 得到该截面的内力设计值。 得到该截面的内力设计值。
A
1
B
2
C
3
D
4
E
5
F
A
1
B
2
C
3
D
4
E
5
F
A
1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主梁、 主梁、次梁的截面尺寸 矩形截面梁高宽比h/b=2.0 ~ 3.5(不 宜大于4); T形截面梁高宽比h/b=2.5 ~ 4.0; 常用梁宽度为120,150,180,200, 220,250,300,350…; 梁的高度通常取为1/10~ 1/15梁跨,由 250mm以50mm为模数增大。
荷 载 :集中荷载 恒载:主梁自重、抹灰自重简化为集中荷 恒载:主梁自重、 载,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 活载: 活载:次梁传来的集中活载 计算单元( ):主梁左右各半个主梁 计算单元(荷载范围 ):主梁左右各半个主梁 间距, 间距,次梁左右各半个次梁间距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结构的计算简图
(一)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必须按使用要求、 必须按使用要求、经济及施工方便等 原则综合考虑,合理布置柱、 原则综合考虑,合理布置柱、梁、板 的位置。 的位置。 结构布置应力求简单整齐, 结构布置应力求简单整齐,柱网平 般应布置成矩形或正方形, 面——般应布置成矩形或正方形,梁、 般应布置成矩形或正方形 板一般均应布置成等跨或接近等跨 10%以内为佳)。 (10%以内为佳)。 为提高房屋的横向刚度, 为提高房屋的横向刚度,主梁应尽可 能沿柱网短跨方向布置。 能沿柱网短跨方向布置。
板、主梁、次梁均为连续梁计算模型,板的支 主梁、次梁均为连续梁计算模型, 座为次梁,次梁的支座为主梁(或柱或墙), 座为次梁,次梁的支座为主梁(或柱或墙), 主梁的支座为柱(或墙)。 主梁的支座为柱(或墙)。 将支座简化为连续梁支座形式, 将支座简化为连续梁支座形式,即支座可以自 由转动,但没有竖向位移。连续板、 由转动,但没有竖向位移。连续板、梁的计算 模型,主要要解决的是支承条件、计算跨数、 模型,主要要解决的是支承条件、计算跨数、 计算跨度。 计算跨度。
结构平面布置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肋形楼盖的结构布置包括柱网布置、主梁布置、次梁布置: 肋形楼盖的结构布置包括柱网布置、主梁布置、次梁布置: 柱网布置决定了主梁的跨度 主梁布置决定了次梁的跨度 次梁布置决定了板的跨度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钢筋混凝土梁、板经济跨度 钢筋混凝土梁、板
根据工程实践, 根据工程实践,经济跨度为
B
2
C
3
D
4
E
5
F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A
1
B
2
C
3
D
4
E
5
F
(a)1、3、5 跨跨中最大正弯矩 的活荷载布置
A
1
B2Leabharlann C3D4
E
5
F
(b)2、4 跨跨中最大正弯矩 的活荷载布置
A
1
B
2
C
3
D
4
E
5
F
(c) B 支座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 的活荷载布置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内力计算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可采用 结构力学方法。 结构力学方法。 对于工程中经常遇到的2~5跨等跨连 对于工程中经常遇到的2~5跨等跨连 续梁, 续梁,在不同荷载布置下的内力已编 制表格供查用(P401:附表4 18)。 制表格供查用(P401:附表4-18)。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次梁的荷载和计算单元
荷 载 :均布荷载 恒载:次梁自重、抹灰自重,次梁左右各 恒载:次梁自重、抹灰自重, 半跨板自重; 半跨板自重; 活载: 活载:次梁左右各半跨板上活载 计算单元( ):次梁左右各半跨板 计算单元(荷载范围 ):次梁左右各半跨板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主梁的荷载和计算单元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有两种计算方法: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有两种计算方法:弹性方 法和塑性方法(考虑内力重分布)。 法和塑性方法(考虑内力重分布)。 弹性方法:按弹性理论计算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板的内 弹性方法:按弹性理论计算钢筋混凝土连续梁、 是将构件看成弹性匀质材料, 力,是将构件看成弹性匀质材料,内力计算可按结构力 学中所述的方法进行。 学中所述的方法进行。这种计算方法是认为结构上任一 截面的内力达到该截面承载能力极限时, 截面的内力达到该截面承载能力极限时,整个结构即达 破坏。 破坏。 塑性方法:结构中某一截面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值,这一 塑性方法:结构中某一截面达到承载能力极限值, 截面就产生一个铰(塑性铰), ),只有当整个结构中形成 截面就产生一个铰(塑性铰),只有当整个结构中形成 足够多的塑性铰使结构变为可变体系时, 足够多的塑性铰使结构变为可变体系时,才认为结构达 到承载能力。 到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存在的问题
按照弹性理论计算方法是认为结构上任一 截面的内力达到该截面承载能力极限时, 截面的内力达到该截面承载能力极限时,整 个结构即达破坏。 个结构即达破坏。 在静定结构中,当某一截面出现塑性铰后, 在静定结构中,当某一截面出现塑性铰后, 该结构就变为一个几何可变体系, 该结构就变为一个几何可变体系,已不能继 续加载。随着塑性铰的出现, 续加载。随着塑性铰的出现,结构的承载力 达到极限,整个结构破坏。 达到极限,整个结构破坏。 这个概念对于静定结构基本符合。 这个概念对于静定结构基本符合。
主梁跨度5—8m; 次梁跨度4—6m; 单向板跨1.7—2.5m,一般不得超 过3m),双向板的跨度取4~6m较为 双向板的跨度取4~6m较为 双向板的跨度取 合适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初步确定确定板厚和主梁、次梁的截面尺寸 初步确定确定板厚和主梁、
——根据钢筋混凝土梁、板截面尺寸的要求 根据钢筋混凝土梁、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荷载和计算单元
主梁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次梁
钢筋混凝土平面楼盖
板的荷载和计算单元
单向板承受荷载: 单向板承受荷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