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名词:1、社会现象:是指“一种与已经形成的个体现象相脱离的社会现象”,“他们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以每个个人“。

7、“形式”演绎:演绎过程的结论不是由前提内容得出来的,而是由前提的形式及其组合得出来的,其推理的基础是事物的种类关系。

10、简化论:是指在研究人类社会行动或现象时,采用有限的概念或变量加以解释,只是反映分析单位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或者只从一个方面分析这种特征。

15、表面效度:又称为内容效度和逻辑效度,是指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符合性。

17、非个人文献研究:是一种以质为本的研究方法,此研究以发现不同文化中的历史模式为目的,通常要从大量详细描述所研究的议题中发现模式,即韦伯所称的“理想类型”,其本质是指由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所组成的概念模型。

21、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基本结论的方法。

解答:4、理论的基本特征:(1)、理论必须是抽象的(2)、理论必须是主题化的。

(3)、理论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4)、理论必须是理解性的(5)、理论必须是概括性的(6)、理论必须是独立的(7)、理论必须是实质上有效的。

6、操作定义的重要性在于:(1)、使抽象概念与经验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使经验研究成为可能。

(2)、有助于对现象进行精确、客观的描述和比较。

(3)、有助于对研究进行客观的检验。

10、进行信度审查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如与经验、常识相违背,就要对资料进行核实(2)、采用两个以上的人分别记录,对记录相互印证。

(3)、根据资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查,如果发现资料前后矛盾或违背事物发展的逻辑,就要找出问题所在,重新进行调查(4)、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审查,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可将对同一事件的记录进行比较以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

11、对于无结构观察,在记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记录使用的工具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展。

(2)、记录的时机以同步记录(或称为现场记录)最为理想,以避免事后追记的不完整。

(3)、记录的原则是“能记就记”,把所有知道的细节完完全全的记录下来。

(4)、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观察到的事实和对观察的解释,也就是“知道”的和“认为”的社会过程。

论述:2、结构洞理论的优势A、B 、C假如处于资源竞争的状态,AC结构洞存在,为B提供了两大优势。

A第一个优势是AC之间的信息一定通过B来传递,这种状态给了B信息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控制优势,即B可以决定在怎样的情况下将A的信息传递给C,又在怎样的情况下将C的信息传递给A。

B C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一、选择题1、实证主义发展经历得三个阶段:(1)、经典实证主义(2)、工具实证主义(3)、后实证主义2、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主要有:(1)、现象学(2)、理解方法(3)、批判理论(4)、建构主义3、韦伯的理解的确定性的两个基础:(1)、理性的基础(2)、重新体验的基础4、分析单位(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1)、个人(2)、群体(3)、组织(4)、社区(5)、社会产品5、语义差异量表快乐···············X···························悲哀不公平·································X·········公平和平·········X·································凶猛6、历史文献研究分为(1)、个人文献研究(2)、非个人文献研究7、内容分析中抽样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名称抽样(2)、期号的抽样(3)、内容的抽样8、历史比较法的类型(1)、作为理论上并行论证的历史比较法(2)、作为事物来龙去脉对照的历史比较法(3)、作为宏观因果关系分析的历史比较法9、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要素有:(1)、行动者(2)、关系纽带(3)、二方关系(4)、三方关系(5)、指群(6)、群体二、名词解释2、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

3、默顿的“范式”概念:是指一套社会学(定性)分析的严格的研究程序。

它通过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

主要目的是规范、引导研究。

4、不完全归纳法:只根据一个或几个(不是全部)对象的情形进行考察,然后推导出结论的方法。

分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学归纳法两种。

5、科学归纳法:根据对某一门类的不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从而得出关于这一门类的全部对象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也可称为判断因果联系的归纳。

6、扎根理论:是指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即认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

8、理论性研究:是指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研究,研究的本身是为了验证并丰富以往的理论成果。

9、区位谬误:又称做“生态谬误”或“系统错误”,它是指根据群体或整体分析单位所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其个体的错误。

11、概念的操作化:就是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定义来选择或制订调查指标,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以测量的变量,将抽象的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层次的研究假设。

12、再测信度: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测量对象先后进行两次测量,并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

13、复本信度:有两套效果相等的测量复本,交替使用,根据一个测量对象对两种复本测验所得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

14、折半信度:是指研究者根据一次测量结果,将项目分成两组,并对两组项目的值计算得出其相关系数。

16、准则效度:又称实用效度、共变效度、预测效度,是指使用不同于以往的测量方式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测量方式或指标所得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较,如果新的测量方式与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所得结果相同或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我们就说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18、结构式观察:是事先对要观察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标准化,规定要观察的内容和记录方法,它所获得的资料大多可以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

19、历史比较法: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解释同一社会内部或不同社会中的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20、查尔斯·蒂利指出的历史化:是指将重大社会转型的研究时期向过去延伸,寻找出可以与现代变迁相类似的历史,然后再借助它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文献资料,来考察现代社会变迁的横向过程及其结果,并检视通则概念是否无误。

三、解答题1、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以下4个方面的区别:(1)、复杂程度不同(2)、因果联系方式并不同(3)、认识主体的影响程度不同(4)、在自然现象中,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发展,大都是一些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在起作用2、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特点:(1)、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3)、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3、经典实证主义主义的基本特征:(1)、认为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一致性的,社会科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并纳入科学之列。

(2)、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和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立“规律”。

(3)、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一种外在于人们的客观实在。

(4)、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

5、默顿的中层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性研究(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纯粹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

(3)、在有限的中层理论基础上可以形成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4)、中层理论区别于围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的问题。

(5)、通过中层理论可以继承发展经典的理论研究工作。

(6)、中层理论也可以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7、李克特量表的缺点:(1)、不一定为等距尺度。

(2)、调查对象之间不一定存在可比性。

(3)、调查对象自己也不一定存在可比性。

(4)、可能有误差。

8、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1)、内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的研究方法。

(2)、利用内容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进行对比分析。

(3)、内容分析可以适用于总体很大的文献研究。

缺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缺点,就是这种量化的方法可能会在资料量化的过程中出现割裂研究对象本身的意义,也就是将研究对象简单化。

9、比较研究法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2)、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3)、相同性比较与相异性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四、论述题1、研究方案的内容(1)、说明研究课题及其目的和价值(2)、说明课题研究的内容(3)、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4)、确定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5)、说明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6)、说明研究人员、组织情况以及进度计划(7)、确定研究需要的物质手段、计划安排和研究经费五、计算题p2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