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血运重建:包括 PCI 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术(CABG) 血运重建不仅能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并能降低病死率 改善远期预后 但是即使全面采用指南建议的二级预防措施、最 佳药物治疗和完全血运重建,仍有不少患者在病 程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降低、心衰和室性心律失常,SCD 为这类患者 的主要死亡方式。
在 AMI 后早期(30~40 d 内) 为SCD高危期,但是一半以上S CD 的原因并非由心律失常所致,而是由于再梗死或机械并发症:如 左心室破裂、急性二尖瓣反流所致。在 VALIANT 试验,根据 105 例尸体解剖资料,在 AMI 发病后第 1 个月内,80%SC D 的原因是再梗死或心脏破裂,仅 20% 推测由心律失常所致 [78 ] 因此在AMI后早期(40d之内)植入 ICD,对早期 SCD 中占 大部分由非心律失常原因所致的患者并无益处,ICD 虽可降低心律 失常性死亡,但总病死率并无改善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无明显心外原因,在出现 症状后 1 h 之内发生的意外死亡为心脏性猝死(SCD) [ 1] , SCD 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我国SCD 发病 率为 41.8/10万,每年有 54 万人死于SCD。 心脏骤停(SCA):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引起循环衰 竭的致命性事件,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被逆转而免 于死亡。 美国每年有 32 万多人在医院外发生 SCA,发病率为 103.2/10 万,平均年龄 66岁,抢救成功率为 5. ������ 6% [3] 。 大多数 SCD 患者的基础疾病为冠心病:包括急性冠 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4]
2017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 猝死的预防
心内一科
张仁杰
2007年6月23日傍晚: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 北京昌平家中猝死: 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因陈旧 性心肌梗死。在家中猝死; 2005年8月18日:46岁的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 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死;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演员古 月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简化流 程
绝纸 知上 此得 事来 要终 躬觉 行浅
之陆 印游
急性期(<48 h)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 防
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心脏性猝死的 二级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心脏性猝死的 一级预防
SAP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监测、预防
SAP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
①由VF或VT引起的SCA,与心肌缺血无关,也未发现其 他可以纠正或可逆的原因,应植入ICD(Ⅰ类推荐,A级证 据)[12,15,87]; ②发生持续性VT,未发现引起VT的可纠正的原因,应植 入ICD(Ⅰ类推荐,B级证据)[12,15,87]; ③与心肌瘢痕相关的无休止发作的VT或电风暴,应采用 导管消融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15]; ④对已植入ICD的患者,由持续性VT引起的反复电击,可 采用导管消融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15]; ⑤对已植入ICD的患者,发生第1次持续性VT后,可考虑 采用导管消融治疗(Ⅱa类推荐,B级证据)[15]。
AMI后随着左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进展及心脏瘢痕的形成,梗 死区和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导致局部传导减缓或 阻滞、不应期延长、复极不一致程度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产生折返性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SCD 的风险也将随 之增加。ICD 治疗是预防这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SCD 最 有效的方法,AMI 后 1 年左右,心律失常所致 SCD 可能占 到全部猝死病例的一半,到 30 个月可 能 达 到60% [82] ,因此,在 AMI 后早期,对预防 SCD 来说,血运重建预防和 治疗心肌缺血进展和再梗死及机械并发症、控制心衰、改善左心室功 能最为重要。而在 AMI 患者的长期管理中,在血运重建和根据指 南的二级预防治疗基础上,对 SCD 高风险的患者,ICD可以有 效降低 AMI 后 LVEF≤35%的患者在 2 年时的病死率。
SAP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心脏性猝死预 防中的应用
(1)心功能Ⅲ级或非卧床Ⅳ级,经至少3个月最佳药物治疗后, LVEF≤35%,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存活期≥1年:①窦性心律,完全 性LBBB:QRS时限>150 ms(Ⅰ类推荐,A级证据),QRS时限为120~ 150 ms(Ⅰ类推荐,B级证据);②窦性心律,非LBBB:QRS时限>150 ms(Ⅱa类推荐,B级证据),QRS时限120~150 ms(Ⅱb类推荐,B级证据 )。 (2)心功能Ⅲ级或非卧床Ⅳ级,经至少3个月最佳药物治疗后, LVEF≤35%,永久性房颤,QRS时限≥120 ms,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 存活期≥1年,应考虑CRT(Ⅱa类推荐,B级证据)。尽可能保证双心室 起搏比例达到100%,为提高双心室起搏比例,可考虑经导管消融房室 结(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心功能Ⅱ级,窦性心律,LBBB,QRS时限≥120 ms,经至少3个月最 佳药物治疗后LVEF≤30%,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存活期≥1年(Ⅰ类 推荐,A级证据)。 (4)心功能Ⅱ级,窦性心律,非LBBB,QRS时限≥150 ms,经至少3个月 最佳药物治疗后LVEF≤35%,预期有一定生活质量的存活期≥1年(Ⅱb 类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