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餐饮服务场所病媒生物防制操作规程

餐饮服务场所病媒生物防制操作规程

餐饮服务场所病媒生物防制操作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餐饮服务场所主要病媒生物防制的原则和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餐饮服务场所主要病媒生物的防制。

本标准中主要病媒生物指鼠、蝇、蜚蠊、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795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 23796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 23797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 23798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 27770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鼠类GB/T 2777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蚊虫GB/T 27772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蝇类GB/T 27773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蜚蠊GB/T 27777 杀鼠剂安全使用准则抗凝血类GB/T 31718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化学防治蝇类GB/T 31719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化学防治蜚蠊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餐饮服务场所 catering services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的场所。

4 防制原则餐饮服务场所病媒生物防制应重点加强病媒生物孳生和栖息场所的治理及防护设施建设。

以环境治理为基础,辅以物理防治,必要时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对特定场所实施化学防治。

5 操作规程5.1 危害调查与评估5.1.1 调查方法5.1.1.1 室内外鼠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8鼠迹法进行。

5.1.1.2 蝇密度调查方法如下:a)室外蝇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6格栅法进行;b)室内蝇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6成蝇目测法、幼虫目测法进行。

5.1.1.3 室内蜚蠊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5目测法进行。

5.1.1.4 蚊密度调查方法如下:a)室外蚊虫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7路径法进行;b)室内蚊虫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7幼虫吸管法进行。

5.1.2 调查内容5.1.2.1 卫生状况:检查室内外各类场所是否有散在垃圾、卫生死角、各类积水,垃圾是否封闭管理、日产日清。

5.1.2.2 病媒生物侵害状况:目测食品处理区、就餐区、室内其它场所及其重点部位鼠、蝇、蜚蠊、蚊侵害状况,计算侵害率。

5.1.2.3 病媒生物密度:室外场所调查鼠密度、蝇密度、蜚蠊密度、蚊密度。

5.1.2.4 防护设施建设情况:检查鼠类各项防护设施是否齐备完好。

检查各类门、窗、通风口防蚊、蝇设施是否齐备完好。

5.1.3 调查区域和重点部位5.1.3.1 室外周边环境:垃圾收集点、杂物堆放处、中小型水体、积水容器等。

5.1.3.2 就餐区:入口、服务台、餐台、吊顶、通风口、空调管道口、水培植物、景观水体、积水容器等。

5.1.3.3 食品处理区调查区域和部位如下:a)调查区域:粗加工、切配、烹饪和备餐场所、专间(凉菜间、裱花间、备餐间、分装间)、食品库房、餐具清洗消毒和保洁场所等区域;b)重点部位:餐厨废弃物暂存处、排水沟、地漏和食品残渣易堆积不常清理的部位,如小型厨房操作设备、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灶台、垫板、砧板等卫生死角。

5.1.3.4 室内其它场所:服务台、传菜间、电梯井、设备间、管道井、洗手间、水培植物、景观水体、积水容器、游乐区等。

5.1.4 调查统计的相关指标5.1.4.1 路径指数在餐饮外环境,检查行走距离内鼠迹、蚊幼阳性积水,发现一处,记录一处阳性。

以路径指数表示鼠密度、蚊密度。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1及A.3。

5.1.4.2 侵害率在餐饮场所内,检查鼠迹、成蝇及幼虫、蜚蠊(成若虫、卵鞘、蟑迹),发现一处,记录一处阳性间,并标明所处位置;检查间数以每15 m2为1间(小于15 m2按1间计算),折算餐饮服务场所总房间数;统计阳性房间数,计算侵害率、蟑迹阳性率。

如按不同专区分别计算侵害率,统计方法相同。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1、A3、A4。

5.1.4.3 密度在餐饮外环境,蝇类活动高峰期,将格栅放置在垃圾收集处,记录1 min内停落在格栅上的蝇数。

计算公式参见A.3。

5.1.4.4 密度指数在餐饮场所内,检查成蝇、蜚蠊(成若虫、卵鞘),发现一处,记录一处阳性间,并标明所处位置;同时记录检查到蝇、蜚蠊的数目,计算密度指数。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3、A4。

5.1.4.5 容器指数在餐饮场所内,检查积水容器和小型积水,记录积水数与蚊幼虫阳性积水数,并标明所处位置,计算容器指数。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A2。

5.1.4.6 防鼠设施、防蚊、蝇设施不合格率检查餐饮服务场所与室外相通的出入门口是否有防鼠门板、下水道口是否有盖、下水沟、室内与外界相通的孔洞是否有防鼠网;防蚊、蝇设施(纱窗、纱门、防蝇罩等)是否齐全。

统计防鼠设施和防蝇设施不合格率,参见附录A中表A.1、A.3。

..............................................5.1.5 危害评估依据现场调查结果,统计出餐饮服务场所鼠、蚊、蝇、蜚蠊的侵害率、密度、防鼠防蝇设施合格率以及蚊、蝇幼虫孳生率。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相关规定,结合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单位标准,评估危害程度。

根据餐饮服务场所不同区域的鼠、蚊、蝇、蜚蠊侵害程度,划分出重点防制区域和一般防制区域。

5.2 制定技术方案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控制场所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技术方案。

方案应明确处置场所的范围、面积,各区域处置的方法,包括环境治理、防护设施建设、物理器械控制、化学药物与剂型和器械选择,防治的时间、频次、人员安排;发生药物中毒的应急救制措施等。

检查评估的方法和预期达到的效果等。

5.3 操作程序5.3.1 环境改造5.3.1.1 室内外地面硬化。

5.3.1.2 建筑物外墙面贴瓷砖或水泥抹面,且墙围与硬化地面紧密相接。

5.3.1.3 室内外墙面、瓷砖、门窗、管道等处孔洞和缝隙堵塞抹平。

5.3.1.4 下水道管壁完整,管间接缝严密,定期疏通清理。

5.3.1.5 填平各种容易积水的坑洼。

5.3.2 环境清理5.3.2.1 垃圾日产日清,贮存容器密封,不渗不漏。

5.3.2.2 及时清理室内、外环境杂物及散在垃圾,垃圾桶离墙放置。

5.3.2.3 及时清理食品处理区重点部位食物残渣。

5.3.2.4 物品堆放整齐,与墙面保持距离,定期进行移位清扫。

5.3.2.5 清除室外废弃容器,闲置容器倒置。

5.3.2.6 叶腋打孔、竹筒劈开或填平、树洞封堵。

5.3.2.7 消防用水、储水容器、养花容器、水培植物、冰箱及空调冷凝水槽等积水每5 d~7 d进行清洗换水。

5.3.3 防护设施5.3.3.1 混凝土或金属板封堵建筑物与室外环境相通的管道、孔洞,不可封闭的用孔径小于6 mm的金属网或金属栏栅封堵。

5.3.3.2 通向外环境的木质门的门框和门下部镶大于300 mm高的金属板或设大于600 mm高的挡鼠板。

5.3.3.3 门与门、门与门框和门与地面缝隙小于6 mm。

5.3.3.4 食品库房门口设大于600 mm高的挡鼠板或设置金属门。

5.3.3.5 食品处理区下水道排水口或排水沟上口及检查口设金属栏栅(箅子),栅条间隔小于10 mm,地漏加盖。

5.3.3.6 下水道外口暴露时设单向阀或孔径小于10 mm的金属网或金属格栅。

5.3.3.7 地下室、平房或楼房1层门窗玻璃无破损,排风口或通风口设孔径小于6 mm的金属网或金属栏栅。

5.3.3.8 食品处理区及就餐场所与外界相通的门窗及通风口安装纱门、纱窗、风幕机、门帘等防蚊、蝇设施。

防蚊、蝇纱网网眼要求纵向大于等于16孔/5 cm、横向大于等于16孔/5 cm的网纱。

5.3.3.9 直接入口食品放置于食品橱柜或加盖纱罩。

5.3.3.10 地下室排水系统安装防蚊装置。

5.3.3.11 室内消防水池的通气口安装网眼密度纵向大于等于16孔/5 cm、横向大于等于16孔/5 cm 的网纱。

5.3.4 鼠类防制5.3.4.1 室外环境宜使用抗凝血类毒饵灭鼠。

毒饵沿墙基、杂物堆、垃圾点布放,间隔距离5 m~10 m,每盒毒饵量20 g~50 g,根据盗食量补充毒饵量,完全盗食,加倍投放,及时更换变质毒饵。

参照5.3.4.2 就餐区、食品处理区使用捕鼠器(粘鼠板、鼠夹、鼠笼等)灭鼠。

捕鼠器应布放在鼠道或有鼠活动地点,如天花板、餐厨设备隐蔽处、传菜电梯处、设备管线处等;宜每15 m2放置一个,诱饵使用该区域鼠类喜食的食物;库房门口内外两侧2 m范围内沿墙根布放捕鼠器,库内沿墙根每5 m~10 m布放一个捕鼠器;3 d内未捕到鼠,更换诱饵或变更捕鼠器位置;及时清理捕获的鼠类并进行器械维护。

5.3.4.3 室内其他场所使用捕鼠器及毒饵灭鼠。

使用捕鼠器参照5.3.4.2进行,使用毒饵参照5.3.4.1。

5.3.5 蝇类防制5.3.5.1 室外环境使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灭蝇。

a) 室外垃圾收集处宜设置捕蝇笼,选择蝇类喜食诱饵,及时更换,保持诱饵湿润。

b) 成蝇密度较高时,参照GB/T 31718空间喷雾进行化学灭蝇。

c) 定期对垃圾收集处内外墙壁、屋顶及地面进行药物处理,参照GB/T 31718滞留喷洒进行。

5.3.5.2 室内场所使用粘捕式诱蝇灯灭蝇,可辅助采用粘蝇纸、粘蝇绳。

a) 粘捕式灭蝇灯安装高度1.8 m ~2.0 m ,避免安装在食品加工操作场所和物流通道正上方,保持灭蝇灯清洁、有效;b) 使用粘蝇绳、粘蝇纸灭蝇,避免设置于通道或食品操作台面上方。

5.3.6 蜚蠊防制食品处理区、就餐区、室内其它场所蜚蠊控制使用粘蟑纸、胶饵等方法杀灭蜚蠊。

参照GB/T 31719胶饵法进行。

a) 使用粘蟑纸消灭蜚蠊。

操作台、橱柜、冰箱和冰柜等部位布放粘蟑纸,粘蟑纸上投放蜚蠊喜食的诱饵,如新鲜面包。

b) 使用胶饵消灭蜚蠊。

操作台、橱柜、冰箱和冰柜的压缩机、缝隙、夹墙、孔洞、角落、配电箱内、消防箱内等蜚蠊藏匿部位点状施用胶饵,每点胶饵布放量约0.05 g ~0.1 g 。

c) 室内下水道、地沟等处设置诱饵站、布放粘蟑纸杀灭蜚蠊。

5.3.7 蚊虫防制5.3.7.1 室外环境使用化学方法灭蚊。

不能清除的水体,投放昆虫生长调节剂或化学杀蚊幼剂灭蚊。

成蚊密度较高时,参照GB/T 31718空间喷雾进行化学灭蚊。

5.3.7.2 室内场所使用蚊拍灭蚊,使用中避免蚊虫及碎片污染食品。

5.4 注意事项5.4.1 化学防治选择取得国家农药登记、对人和动物安全的卫生杀虫剂及杀鼠剂。

药物使用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条例》,并按说明书使用。

5.4.2 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识,避免儿童和宠物接触和误食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