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同学们好!请问大家喜欢旅游吗?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让人倍感压抑苦闷,为了缓解压力,释放心情,很多人选择了旅行。
够了。
骑行在路上,风景在心中。
放眼四周,生机盎然;仰望天空,云卷云舒;遥望前方,波峦起伏。
加快行速,美丽的风景迎面扑来,这时你就能明白什么叫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此时,所有的烦恼都弃之脑后,剩下的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骑行——现代人缓压力、释心情的绝佳方式。
那古人是如何缓压力、释心情的呢?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去了解一二。
我们知道,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贬谪带来的是心情的痛苦和生活的困顿。
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看到了怎样的美景?随着所写景物的变化,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品读赏析⒈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家一起说说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乐→悲→乐——他们是同乐、同悲吗?置。
⒉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主客情感变化的原因:请同学们诵读本小组选中的文段,赏读其中的精彩片段,讨论分析精彩语段的妙处,进而体会主客情感变化的原因。
(5分钟)好,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来。
请同学们找出“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段的开头“于是饮酒乐甚”。
从结构上看,“乐”的原因在第一自然段。
⒉赏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第一赛场的同学做好准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之下。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如此良辰之下,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欣赏到了哪些美景呢?请第一赛场的主场同学给我们讲解说欣赏到了哪些美景。
客场同学随时待命。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爽朗明朗而爽快、澄澈chéng清澈而平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即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和接都是动词,都有宽阔、广远的意思。
在皎洁月光的辉映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水色、天光融为一体,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客场同学同意吗?——请客场代表起来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此时的感觉怎样?爽、陶醉了、飘飘然“我欲乘风归去”——请主场派代表赏读,看看他能否读出这种感觉? 客场可以顶他一下,也可以睬他一脚。
——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
体会延长时所表现的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之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表现飘飘然的感觉——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
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
……如此美景、如此感觉让我们怎不神往!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体会这种感觉,最好能熟读成诵!请主客场的诵读选手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大声诵读!你们谁先来诵读?▲▲▲【小结】——作者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感觉。
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风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又好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
快乐之情溢于言表!⒊赏读第二自然段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乐”的原因,作者写悲的句子在哪里?——请评委将写悲的句子说说。
——第三段“苏子愀然”“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第二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台下同学将第二段齐读一遍,第二赛场的同学做好准备。
——苏轼真牛,他不仅能即兴赋诗,还能“扣舷而歌”!做个超级女声的评委没有问题!——从即兴赋诗、即景而歌中我们能感受到苏子泛舟夜游赤壁快的乐至极的内心世界。
客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请第二赛场的主场同学说说: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箫声。
非常好!请你们派代表读读描写箫声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场同学评判一下,读得怎么样?温馨提示:请扣住箫声的特点分析。
——箫声呜呜的响,像怨恨,像思慕,像啜泣,像低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小船上孤独的寡妇哀哀哭泣。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极尽比喻之能事,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近似乎要凄然泪下。
悲咽低回、悲凉幽怨、凄凉婉转【诵读提示】箫声是如此凄凉婉转,我们在诵读时语速应该很慢,并且要注意重读的字。
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分析的很好,此时,——我配乐请你给我们诵读诵读,让我们欣赏欣赏!已经开始酝酿感情了!——大家说读得怎么样?——好!既然好,大家鼓励鼓励面对眼前之美景,客人却吹出了如此悲咽低回的箫声?⒋赏读第三自然段苏子愀然是因为听到了客子凄切婉转的箫声,那么客子为何吹出如此幽咽低回的箫声呢?正如苏子所云: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如此悲凉幽咽呢?——客子有没有直接回答?——没有!——而是由眼前的自然之景,而想到了与赤壁相关的人文古迹、历史故事。
客子想到了哪些人?——曹操、周瑜这两个人在历史上都取得过丰功伟业。
——这时,作者给谁来了个特写镜头?——曹操好,请班级男生把这个特写镜头的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语速、语调。
第三赛场的选手做好准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要读出当年的英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气势之盛,势如破竹,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踌躇满志、志得意满语速放慢,字字千钧固∕一世之雄也肯定上文,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第三赛场的抢答开始:——第一题其中最能体现曹操英雄本色的诗句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能赋诗、武能撗槊,写出了当时曹操的踌躇满志、志得意满。
——第二题抢答题客子是怎样评价他的?——固本来一世之雄也。
本来是一代豪杰——那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诵读这段文字呢?你们谁先试试?——非常好!你来读读!——读得怎么样?你们点评一下?——嗯,不错,你来试试!——很好!读出了气势!——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客子感叹曹操“固/一世之雄也”。
这是客子要强调的重点吗?——不是,那客子要强调的是:——而今∕安在/哉?如今他在哪了呢?感叹英雄不在了,突出了心情的怅惘、空虚。
情感急转,读的时候要缓慢低沉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呢?我辈怎样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我辈却过着打渔砍柴的生活。
客子只能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客人感叹什么呢?请迅速讨论一下,然后谁来告诉我?——蜉蝣般的生命,沧海中的一粟,写出了生命之短暂、渺小。
只能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愿与神仙相伴去遨游,愿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想象得很美!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知不可乎骤得,只好把这种忧伤愁苦寄托在悲凉的箫声中了。
客人只因感叹生命短暂须臾,就想逃离现实——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就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是不切实际的,是一种空想、幻想,表现了客人虚无主义的思想。
——客子从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了吗?——走出来了?----我们怎么知道他走出来了?——谁帮的他?——苏子——看,我就说苏子牛吧!他不仅能即兴赋诗,即景而歌,现在还当上知心姐姐了!——苏子究竟有怎样的魅力竟然让悲伤幽怨的客子变得喜而笑呢?⒌赏读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本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同时找出文段中带有结论性、观点性的关键语句。
第四赛场的同学做好准备⑴思考本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议论,即富有理性的思辨。
——思辨性的文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当他们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们就像苏子帮助客子一样,也帮帮他们。
大家愿意吗?——很好,危难之中见真情!⑵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文段中带有结论性、观点性的关键语句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非常好!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富有哲理的文字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请同学们看看注释,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第四赛场的同学谁先说?——如果从变得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无穷的。
——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我们,都是一样的,物我一致也。
——“变与不变”的妙理是作者直接提出来的吗?——不是。
——是借眼前的水与月来阐释的。
——好!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水、月”“变与不变”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阐释的“变与不变”的妙理。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结合下面的注释,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
——逝者如斯,是说水在不停的流动,在变化,但不变的还是江水。
——月亮有阴晴圆缺,但月亮的本身还没有。
——作者列举江水、月亮阐释水与月亮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
——哦,原来长江还是那个长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还是——那个我!物与我一致也,所以我也是永恒的。
何必羡慕长江和明月的无穷呢?——这是苏子面对水与月阐释出的道理!——同样面对水、月、人,客子又是如何认识“变与不变”的?他认为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面对水、月,他感叹吾生须臾,生命短暂;“羡长江、明月之无穷”,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客子将水月与人看成是对立的,他只看到了水、月的不变,只看到了人的变;而没有看到其另一面。
——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多角度的分析、应该全面的看、应该辩证的分析。
——与客人的这种消极思想相比,苏轼要积极乐观的多了。
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多角度的分析、应该全面的看、应该辩证的分析。
:既然物我一致,我有何必哀叹人生短暂须臾呢?读到这里,我们想想:苏子与客子是两个人呢?还是一个人?★★——文中的“客”不一定真有其人。
客消极避世的、虚无主义的思想,其实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他劝导客子,其实是在劝导自己。
——为了让客子、让自己从这种痛苦中快点走出来,作者提出了第二个观点:——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