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台梭利生平介绍

蒙台梭利生平介绍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

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代表作品《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人类学》个人生平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

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

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蒙特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

蒙特梭利虽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注意对她的教育,如要求她守纪律,同情和帮助穷苦和残疾的儿童。

因此她幼年时就特别关心那些不幸的儿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

有个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

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她认为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受到尊重。

在安科纳上小学时,蒙台梭利也表现出关心、帮助其他儿童的倾向,对教师轻视儿童和侵犯儿童人格尊严的态度和行为极为反感。

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

且于1886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

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芬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

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

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

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

“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

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

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

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

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1898年在社林举行的教育会议上演说,并于罗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

儿子马里欧·蒙特梭利诞生。

1899年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星期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

1900年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1901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

1902年受邀于拿坡里教育学术会议上演讲。

1904年—1908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

1907年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

不久,第二所儿童之家相继成立。

1908年第三所儿童之家——米兰儿童之家成立。

(依据史坦丁的说法:出版意大利版《教育人类学》)1909年出版重要着作《蒙特梭利教学法》意文版(意文版名称为《应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之科学的教育方法》)。

首次师资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

1910年与墨西哥的修道院为地震受灾儿童成立学校。

蒙特梭利协会于罗马成立。

1911年意大利与瑞士的公立学校经政府当局认可正式采用蒙氏教学法。

巴黎成立蒙特梭利示范学校,英国也成立学校与蒙特梭利协会。

美国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设立,为安妮·乔治所创办。

辞去医师工作与大学教职而全力投入其教学方法的扩展。

1912年美国麦克劳杂志以《在美国出发》为题长篇介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教学法》英译本出版。

(依据史坦丁的说法《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两册出版)1913年第一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罗马开课。

应麦克劳杂志之邀到美国演说,与卡内基大厅发表专题演讲。

受邀至发明家爱迪生家中做客。

1914年荷兰儿童之家成立。

着作《蒙特梭利手册》出版。

克伯屈出版《检视蒙特梭利系统》严厉抨击蒙特梭利教育。

1915年于洛杉矶与圣地亚哥开设训练课程。

第三届国际训练课程在美国旧金山开课。

由美国教育协会赞助于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演讲。

巴塞罗那成立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

191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训练课程。

1917年两册《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出版。

访问荷兰,荷兰蒙特梭利协会成立。

最后一次访问美国。

1919年首次在英国开始训练课程,为期两月。

之后,每两年前往伦敦开课一次。

1922年受意大利政府任命为学校督导。

维也纳成立儿童之家。

1923年获英国达拉莫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

1924年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开设四个月的训练课程。

墨索里尼走访各国调查蒙特梭利学校蒙氏与其相遇。

1925年获意大利政府支持,蒙特梭利教育于意大利复生。

1926年前往南美洲阿根廷演讲。

阿姆斯特丹成立蒙特梭利中学。

在瑞士日内瓦的国家联盟演讲《教育与和平》。

1929年发表《宗教教育》专文。

罗马成立师资训练学院。

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柏林成立,第一届国际蒙特梭利会议于丹麦举行,会议主题为《新教育》。

1930年罗马开始为期六个月的训练课程。

1933年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统治意大利,下令关闭所有蒙特梭利学校。

致使蒙氏离开意大利,转而定居西班牙。

国际训练课程也于巴塞罗那开课。

1936年西班牙内战,蒙氏转往荷兰。

《童年的秘密》出版。

模范学校与训练中心于荷兰的拉兰成立。

国际蒙特梭利协会总部由柏林迁至阿姆斯特丹。

1939年在印度开设训练课程。

《大地的儿童》《青春期及青春期之后教育的改革》《大学的功能》等出版。

与甘地、泰戈尔会见。

1939年—1946年在印度有千名以上教师接受训练。

蒙氏对婴幼儿发展产生浓厚兴趣。

1944年以《生命的前三年》为题演讲。

于锡兰举办训练班。

1946年出版《新世界的教育》一书。

1947年应意大利政府之请回罗马重组蒙特梭利协会。

返回印度策划蒙特梭利大学,但因政治混乱而中止。

伦敦蒙特梭利中心成立。

1948年《吸收性心智》《了解你的小孩》《发现儿童》等着作出版。

1949年首次在巴基斯坦开课任教讲授。

于巴黎获颁荣誉社团会员奖章。

1949年—1951年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50年到北欧的挪威、瑞典演讲,获阿姆斯特丹大学颁赠荣誉哲学博士。

被委任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

1951年第九次也是蒙氏最后一次亲自主持的国际蒙特梭利会议在伦敦举行。

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市开设训练课程。

1952年5月6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82岁。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主要成就蒙特梭利在担任助理医生期间(1896—1898),主要职责是治疗智障儿童。

当时意大利把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关押在疯人院里。

室内没有玩具,甚至没有任何可供儿童抓握和操作的东西;管理人员态度恶劣,根本不组织任何活动。

蒙特梭利对这些儿童的处境深表同情。

通过观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这种医疗方法只能加速儿童智力下降。

从此,她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

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认真研究了包括法国医生伊塔和比利时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她亲自翻译他们的着作,亲手抄写,以加深理解,伊塔和塞根是19世纪训练心理缺陷儿童的着名人物。

伊塔曾在1900年对一个早年被丢弃后在森林中长大的“狼孩”(亚维农的男孩)进行治疗,并发表了实验报告。

塞根继承了伊塔的事业,提出“生理教育法”,主张对身体有残缺和智力落后的儿童进行感官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生理功能,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他着有《痴呆的精神治疗、保健与教育》和《痴呆及其生理治疗方法》。

也许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地影响了蒙特梭利。

她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教育学”的先导。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她认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着的效果。

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

1901年,蒙特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这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4—1907年,她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并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教育人类学》一书,于1908年出版。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

招收3—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年这部着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