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锈病剖析

小麦锈病剖析


浓磷酸染色原生质 浓 磷 酸 染 色 原 生 表面刺明显
收缩成多球
质收缩成一个球
黑褐色、双孢、梭形
黑褐色、双孢、椭 圆形
黑褐色、双孢、棍棒形
发育温度
13~16℃ 夏孢子萌 18 ~ 22 ℃ 夏 孢 子 20~25℃夏孢子萌发需
发需要液态水
萌发需要液态水 要液态水
生活史
未发现转主寄主,以 夏孢子完成生活史, 冬孢子在生活史中 不起作用
秋苗发病: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区逐步向冬 麦区传播蔓延,侵染秋苗。
散生、叶鞘上略成行
表皮开裂情况
不破裂
不破裂
秆锈 茎秆、叶鞘和叶片为主,偶尔为害穗部
最大 长椭圆形至长方形
深褐色(黄褐) 散乱无规则
表皮大片开裂,常向两侧翻卷 较大
长椭圆形至狭长形 黑
散乱无规则 破裂,表皮卷起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叶锈
条锈
秆锈
病原
条锈病:条形柄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小麦病害
三种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三种黑穗病:散黑穗、腥黑穗、秆黑粉 白粉、赤霉、根腐、全蚀、纹枯、病毒等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小麦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 小麦秆锈病 (Wheat Stem Rust)
为害与分布
三种锈病在世界各国产麦区均有发生。
理 分
草属、大麦属、黑麦属和小 主唐松草和小乌头。
生大麦和山羊草。转主
化 麦属等。未发现转主寄主。 44 个生理小种。
寄主小檗和十大功劳
1~31 个不同小种
34 个小种群。
小檗
十大功劳
侵染过程
侵入期:夏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植株后,遇适宜的温度 (7~10℃)和湿度(有水膜或100%相对湿度),2~3h即可萌发长 出芽管侵入寄主。
影响扩展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发病期:锈菌是严格寄生菌,致病特点是先不杀死寄主细 胞。因此在感病品种上,首先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到发病 后期,病组织才由绿变黄变枯。在发病期的显著特征是病 菌持续大量产生夏孢子。
侵入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湿度,潜育阶段主要是温度, 发病阶段产孢和孢子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湿度。
在我国条锈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 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 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 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 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 区也较重。华北冬麦区1969、1973、1975和1979年叶锈病大 流行,东北春麦区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 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1990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叶锈病 普遍严重发生。
转主寄主――唐 松草、小乌头。以 夏孢子完成生活 史,冬孢子在生活 史中不起作用
转主寄主――小檗以夏 孢子完成生活史,冬孢子 在生活史中不起作用
三种小麦锈菌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上为夏孢子堆,下为冬孢子堆) 左.小麦条锈菌 中.小麦秆锈 右.小麦叶锈菌
三种锈菌的病原生物学及病菌生理分化
病害名称
条锈
症状
病害名称
条锈
叶锈
发生部位
叶片为主,叶鞘、茎、穗 叶片为主,叶鞘和茎上偶发
相对大小
最小
居中
形状
狭小至长椭圆形

孢 子
颜色

鲜黄
排列
成株上排列成行,虚线状。
圆形至长椭圆形 桔红
散乱无规则
表皮开裂程度
表皮开裂不明显
寄主表皮开裂一圈
相对大小


形状

孢 子
颜色

排列
狭长形 黑
基本成行
圆形至长椭圆形 黑
叶锈
秆锈
喜低温。菌丝生长和夏孢子 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 耐高温。菌丝生长和夏
形成的适温为 10~15℃;夏 孢子萌发温度为 2~31℃, 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
病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 7~10 最适温度 15~20℃,在有 20~25℃。夏孢子萌发的

生 ℃;侵入适温 9~12℃。夏 水膜时即可萌发。
叶锈病: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秆锈病:禾柄锈菌Puccicinia graminis 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三种锈病病原菌的区别
病害名称
条锈
叶锈
秆锈
夏孢子 冬孢子
圆形、单孢,鲜黄色, 圆形、单孢,桔红
表面具微刺
色,表面具微刺 长椭圆形,单孢、红褐色,
秆锈病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冬 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严重。 1949~1966年的17年间,福建省就有6次大发生,重者损 失40%~50%。1956年江苏省的流行,造成减产50%~80 %,个别田块甚至绝收。近30年来,由于推广抗病品种, 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和危害。
小麦菌的夏孢子萌发与侵入
病害循环
条锈病:
越夏: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越夏是条锈病侵 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23℃,条 锈菌不能越夏。
越夏场所: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 和其他越夏寄主(如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甘肃、青海、四 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条锈菌可在晚熟冬 麦、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其中西北和川西北越夏区是东 部广大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陇南和陇东是引起我 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云南、新疆越夏菌源的作用 主要仅限于该地区。
田间影响侵入的决定性因素是湿度和水膜,降雨和夜露成为 制约锈菌侵入的重要条件。
小麦气孔数目和开闭习性,以及叶表的理化性质,也是重要 的制约因素,这是品种间抗侵入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扩展期:锈菌侵入感病品种后,遇适宜条件,菌丝体经4~5d 即可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
在幼苗叶上,孢子堆排列成轮状;在成株叶片上,孢子堆呈虚 线状排列。
最高温度 31℃,最适温

学 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需饱和
度为 18~22℃。夏孢子的
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
萌发和入侵需在叶表面
具水滴(或水膜)。
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禾 只危害小麦,有时也可侵 危害小麦。还可侵染大
病 草寄主:山羊草属、鹅冠草 染冰草属和山羊草属的一 麦、燕麦、黑麦和一些
菌 生
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 些种。据报道,有转主寄 禾本科杂草,特别是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