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u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麦锈病的综述姓名:mumu性别:男班级:11级作物生产技术(2)学号:11111111111查阅病害:小麦锈病小麦锈病的基本资料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三种小麦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钢,锈菌目,柄锈科,双孢锈菌属目录一、小麦锈病的识别……………………………………1田间分布规律……………………………………………2发病症状………………………………………………….3病原物的特征……………………………………………二、小麦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三、小麦锈病的调查……………………………………四、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2其他防治…………………………………………………五、小兵锈病的综合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3药剂防治…………………………………………………附录:小麦锈病图片………………………………………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小麦三种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钢,锈菌目,柄锈科,双孢锈菌属。
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
该病每年全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遇病后,植株营养物质不断被病菌所消耗,植株表面的夏孢子堆破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叶绿素,使光合作用削弱,水分蒸腾加快,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发病轻时小麦能正常抽穗,但千粒重降低;发病早而重时,植株矮小,有的不能正常抽穗,有的虽然可以抽穗,但千粒重降低严重。
一、小麦锈病的识别(条锈成行叶锈乱,杆绣是个大红斑)1、田间分布规律: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亚门,亲缘关系很近,随气流传播。
成熟后遇到轻微气流,就会向外飞散传播,如遇强大气流,可将大量的孢子吹到3000m以上的高空和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小麦上造成危害。
2、发病症状: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叶片或其他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变为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鞘、茎秆和叶片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
3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生产中,刚形成的条锈病、叶锈病夏孢子堆用肉眼很难区分,通常的鉴定方法是在新鲜的孢子上,滴一滴稀盐酸,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的为条锈夏孢子,若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则为叶锈病的夏孢子。
3、病原物的特征:三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在受害部位的叶片或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深褐色的疱状小突起这是夏孢子二、小麦锈病的发生发展小麦的3种锈病在中国主要以夏孢子传播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
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4个环节。
夏孢子体小、质轻,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
3种锈病都在条件生长的麦上株(或姿势麦苗上)越夏、越冬,但越夏、越冬的地区不一致。
条锈病主要在甘、青高原和四川、内蒙古等海拔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随气流向东、南方向传播,成为西北。
华北秋苗发病的菌源,并在病苗上越冬;杆锈病在北方晚熟春季和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借风向南传播侵染秋苗,并在冬季温暖的闽、东南沿海等地麦株上越冬。
春季向北方广大麦区逐步传播;叶锈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越夏、越冬。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的最重要病害。
在1950年和1964年两次全国范围的大流行,小麦·损失分别达到120亿斤和60亿斤。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条锈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早在1950年就召开了小麦锈病会议,制订了研究和防治方案。
1964年5月,敬爱的周总理作了专门指示:“今一后必须继续观察,继续研究,继续通过防治锈病的实践,改进工作,提高效益,以达到最后消灭锈病的目的。
”1965年春,国务院批转了“黄、淮、海主要冬小麦区灭锈歼灭战作战方案”。
在各级党政领导一「,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相结合,贯彻以抗锈良种为主,药剂防治与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白1965年以来,已有十四年控制了条锈病在广大麦区的大流行。
三、小麦锈病的调查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在我国平原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仅能在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低于20℃、且有感病品种存在的地区才能越夏。
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病区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病菌越夏后,秋季向陇南、陇东、川北、关中、华北等早播冬麦区传播,侵染秋苗。
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当12月份气温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
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均可越冬。
在此线一北,若无积雪覆盖,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病菌难以越冬。
在气温较低的地区,病菌越冬后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下旬开始回复活动。
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冬麦区,一般与麦收后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秋苗发病后,病菌主要一菌丝体潜伏在麦组织内越冬。
冬季温度较高的地区,叶锈病看不间断的为害。
小麦杆锈病与条锈病相反,其周年循环的关键是越冬问题。
在我国小麦该锈病菌主要在1月份平均气温6℃以上的地区越冬,并可不间断繁殖。
其越夏则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海拔地区的冬春麦区,以及晚熟春麦区。
四、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治1药剂拌种:用粉锈宁按种子重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或用12.5%特谱唑按种子量0.12%的有效成分拌种,春小麦药效可维持60 天左右;冬小麦拌种后,冬前麦苗发病少,而且能推迟第二年病害的流行期。
2其他防治:防治条锈病、叶锈病每亩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 克加水75~100 千克喷雾;防治杆锈病,用药量增加至110 /亩。
也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700 倍液,或12.5%特谱挫15~30 克兑水50 千克均匀喷雾,有效防治三种锈病。
条锈病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病叶率达到1%左右,可以开始喷药;叶锈病在孕穗到抽穗期,病叶率在5%左右开始喷药,以控制本地菌源;杆锈病在开花到乳熟阶段,病杆率达到5%左右时开始喷药。
但收获前20 天左右要停止用药。
五、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锈良种, 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加强栽培管理(1)适期播种。
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和叶锈的地区,适当晚播,可有效减轻秋苗病情。
在秆锈病流行的地区,则可适当早播,促进早熟,以减轻后期受害。
(2)合理施肥。
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3)合理灌溉。
对于经常春旱的麦区,小麦发生锈病后失水过多,需加强灌溉。
特别是灌浆期,灌水的促产作用是很明显的。
对于雨水多的麦区,田间湿度大,需开沟排水,以减少产量的损失。
(4)消灭自生麦苗。
自生麦苗是三种锈病最主要的越夏②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到抽穗期, 条锈病点片发生, 病叶率在1%左右, 立即进行全田防治; 小麦孕穗到抽穗期, 叶锈病点片发生, 病叶率达5%左右立即进行防治, 扑灭发病中心; 小麦扬花到灌浆阶段, 在秆锈病普遍发病初期, 病秆率达1%~5%, 立即进行全田防治。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 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 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 千克种子用60 克拌种。
拌种时务必干拌,并充分搅拌均匀, 要严格控制用药量, 因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寄主。
结合田间管理,铲草沤肥或伏耕保墒1~2 次。
在播麦1月前,消灭田间、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可大量减少越夏菌源。
3.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
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 克拌麦种100 千克,或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50~60 克拌麦种50 千克,拌匀后闷1~2 小时再播种,可减少或延缓苗期发病。
(2)喷洒药剂。
是防治锈病的必要的应急措施。
由于成本较高,需重点使用,保证质量,以取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重点地块,对条锈和叶锈病来说,包括菌源基地田块,发病较早较重的地块,以及发病不早但晚熟而高产的地块;对秆锈病来说,则是晚熟高产而品种高度感病的麦田。
保证喷药均匀,足量和施药次数。
具体的喷药适期,药量和次数,因锈病种类,所用药剂种类及流行的进展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般用药情况如下:对条锈病来说,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率达10%左右时开始用药,以后每隔7~10 天喷1 次,共喷2~3 次,最后1 次喷药可终止在小麦收获前20 天左右。
对叶锈病来说,在抽穗前后,田间普遍率达5%~10%时开始喷药,以后7 天1 次,共喷2~3 次。
对杆锈病来说,在小麦扬花灌浆期,病秆率达1%~5%时开始喷药,以后7 天 1 次,共喷2~3 次。
所用药剂可选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 克/亩或12.5%烯唑醇(特普唑或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5~22.5 克/亩,兑水45~60 千克喷雾。
附录(小麦锈病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