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已逐步替代了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以德育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抓好小学语文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文化气质,增强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语言控制能力。
关键词:转变教学观念;扩散性思维;语言控制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21世纪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合理传播和有效应用,更是以教学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对每个学生在不断成长中,思维方式的养成和创新理念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从业者,要根据情况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更新课堂教育模式。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缺陷以及下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制约小学语文教育的因素
1.“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负面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互动
老师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来对基础知识里“词汇的运用、语言知识、语法规则”进行讲解,强制性地灌输这些生硬的知识,教学方式中缺少一种感染力,让课堂缺少了应有的轻松、愉快氛围,而恰恰这些就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长期的“教本位”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一种被动者的习惯,习惯性地认为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自己不能够
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何谈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2.片面追求所谓的“知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教学中,小学教师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以一种量化的方式来表现、考评小学语文教育成效,以好、中、差来区分学生在接收教育中的成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无形的压力抹杀了小学生脸上的笑容。
本末倒置,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方法、品质和习惯,失去了小学教育的意义。
3.教师缺少学习,外在的职业素质和内在的自身修养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上的不足,更多的得从个人内在修养、长年累月所培养出来的职业素质里寻找问题。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育创业者缺少这种人性化的理念的驱使和将枯燥繁琐的学科教出的合理方式。
教师内在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将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对语文认识上产生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此学科的态度是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二、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模式
1.让互动成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开始以引导为主,逐渐将学生对语文旧的认识更换为更加全面、系统性的学习理念。
我们要将课堂还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前预习逐渐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入状态,而我们要作为一个引导者从旁协助。
课堂上以“听、说”为主,课后培养“读、写”能力。
而作为“译”这一要
求较高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多人参与进行,多人进行修改、检查。
2.从教师的角度改变学生的单线性思维,明确语文教育的深层目的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
小学生的思想单一,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
作为教师不能单一地传授语文这门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阐述其中的含义: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它作为一门语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思想,是提升自我内涵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同时一定要让实际运用能力同步跟进,让这一门语言成为一个具有立体感、渗透力强的生存利器。
3.教师要树立一种良好、积极向上的职业操守,加强培养自我修养,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心态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者应拓宽视野、避免单一,要将研究学生心理和设计教学方案相结合,尽可能地参与一切可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活动与培训项目,尽可能地培养一种乐观、风趣的性格,面对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态,让学生感受不到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以一个年轻的心态去揣摩学生的心理,尽可能地做到在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对教育成果的需求,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可以很好地改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更
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多年的教育从业者,笔者希望同行们能够齐心协力、认真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玉凤.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及对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2]浅析农村小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北重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