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浮云遮望眼
——浅谈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丰富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
在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人文景观给我们带来乐趣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着不平等的待遇。
比如开发商的过度开采和游客的不爱护旅游环境,这些行为使得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旅游业生态环境开发治理可持续发展
【正文】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造成我国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
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我国正处在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阶段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相当严峻。
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
其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破坏;水资源锐减并污染严重;大气污染并威胁可持续旅游。
使得旅游资源越发减少。
2.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巨大投资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进行国内外市场促销,培训旅游人员等。
中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政府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
资金短缺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
3.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
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
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二、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
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南京的秦淮河这些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
再如有“奇秀甲东南”之称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
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质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旅游者随意进入保护性的景区
景点,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攀摘花木、践踏草坪、乱刻乱画,这这些行为造成景区一片脏乱,甚至是资源破坏。
某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泉城济南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但是部分游客竟然在泉水边洗脚,这种行为既不文明又污染了清澈的泉水。
还有,江西南昌市动物园推出了与动物亲密接触活动,3只刚满100天的虎宝宝被当作与游客拍照的道具。
在活动过程中,游客们对虎宝宝也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举动。
动物研究专家在反对利用动物牟利的同时,呼吁广大游客文明出行,爱护动物。
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
如贵州织金洞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会对洞内景观造成严重破坏,游客人数增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空气湿度和温度都会增高,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水发生作用,会破坏洞内景观,使其变色,甚至是融化。
当洞内干燥时,石灰岩表面又会结晶,这样使洞内景观严重污染和破坏。
目前,织金洞的景区,尽管采取了一些保护的措施,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加,景区的精华部分银雨树的颜色也在逐渐变暗。
在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其寿命。
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 便匆忙开发。
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 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 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 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
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 开发者急功近利, 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 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
重开发、轻保护,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三、针对旅游业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
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2. 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
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
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
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
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加强社会监督和立法管理,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
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
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
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4. 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
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总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 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 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 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 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 才能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实现双赢。
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民族的昌盛富强,更为了我们自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田道勇. 人文地理,1996
[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 彭希喜.国际市场,
[3]《中国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思考》. 傲荣军,燕生. 旅游学刊,1996
[4]《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石梦菊 . 《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