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自然灾害
(2)排水不畅: ①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②地势低 洼(海河、珠江);③河道弯曲(荆江河段);④冰坝阻塞(凌汛); ⑤河床抬升,湖泊容积小(往往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 如上游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围湖造田等);⑥不合 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下图是根据卫星照片描绘的黑龙江在同江县附近的网状河段的平面形态特征。
A
材料二
图1“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材料三 图2“我国部分地区干旱 总次数等值线图”
(3)图2中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其解决 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减少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 ④发展节水农业;⑤提高水价;⑥控制人口数量;⑦海水淡化等
(08江苏启东)材料一 2009年9月19日,中国旱涝成因及预测学术研讨会在郑 州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未来东北地区的干旱还有增加趋势,淮海流域则进入了 频繁多雨洪涝阶段。
例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 13、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下图中图甲所示;A、B、C三地 观测到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 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
台风(热带气旋) 。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B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 地过境的。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 台风中心(或台风眼) 。 (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 偏北 风,C地的风向为 偏南 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华南区
西南区
3、危害: (人、经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
1)人畜饮水困难; 2)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作物歉收、减产或绝收; 3)农作物价格(粮茶菜花)上涨; 4)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干 旱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树木枯死,草场退化, 湖泊干涸,土壤沙化)
4、防治:
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 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 污水资源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因地制宜实行 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选择耐 旱作物;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 根据成因和特点: 自 然 灾 害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赤潮 火山喷发 海浪 鼠害 风暴潮 海啸
森林火灾 稻病害 虫害
气象灾害 一、干旱 1、概念: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
A
材料二
图1“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材料三 图2“我国部分地区干旱 总次数等值线图”
(1)读图1,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①我国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②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08江苏启东)材料一 2009年9月19日,中国旱涝成因及预测学术研讨会在郑 州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未来东北地区的干旱还有增加趋势,淮海流域则进入了 频繁多雨洪涝阶段。
气象灾害
二、洪涝 1、概念: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 而泛滥。(洪水和雨涝)
2、分布:
亚洲洪水最多
3、原因:
自
然 原 因 气 候 气候异常,流域内持续降雨 流域内地势比较低平,水流不畅 中下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
流域地形
水系特征 流域内植被
人
为 原 因
5.旱灾成因建模
(1)水的来源: ①降水季节、年际变率大; ②(全年/季节)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③水库、水渠等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水利枢纽少。 (2)水的支出: 自然原因:①蒸发;②下渗;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④季节性的农业活动; 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 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 的百分比 (或 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 (或C)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 (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 1950 —— 1991 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均最高。 燥少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 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写序号)并说明依 据。(3分) ②区
(1)根据材料1、2、3的描述,分析此次 降雪是否是自然灾害?为什么? (2)材料2、3中分别体现了此次降雪造 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还有可能造成其 他哪些方面的影响? (3)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其影响?
答案:(1)是。因为其具备了自然异变这个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 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3)提前作出预报,及时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抗灾能力,加强灾害管理。
1、破坏植被,中上游毁林,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 2、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围湖造田,降低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与旱涝灾害:
7-8月份
6-7月初
4-5月份
4、危害: 从人、工农业、生活、基础设施、社会稳定角度分析
1、人员伤亡, 2、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3、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 等,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破坏。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三
自然灾害
考点一、自然灾害概述 1、自然灾害的概念
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的判断
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 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1.(2012· 泰安模拟)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从2010年11月9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都经历了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 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省份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大到暴雪天气的 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暴雪。 材料2:这次降雪,给北方多个省份带来了严重影响,至15日14时统计,冀、晋、 鲁、豫、鄂、陕、新、宁8省(区)962.2万人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倒塌房屋1.5 万余间,据民政部救灾有关负责人介绍,因此次降雪死亡32人,还造成流产母畜 2万头(只)左右,死亡牲畜1万头(只)左右,饮水困难牲畜约40万头(只)。 材料3:此次降雪对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影响。
气象灾害
三、台风
1、概念与形成条件: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
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台风形成的三个条件: 较高的温度 充沛的水汽 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1.为什么在赤道的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 2.为什么在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不会生成台风?
3.想一想,台风登陆后会逐渐减弱还是逐渐增强?
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 候现象。 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 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2、分布:
我国旱灾分布区、类型与特点 分布区 东北区 华北区 长江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 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 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 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 的说法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 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 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 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最为严重,四川盆地西 部与北部都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
(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
(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全球 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南地 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 发旺盛;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 地表水储藏条件差。 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 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A
材料二
图1“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材料三 图2“我国部分地区干旱 总次数等值线图”
(4)图1中C地区为湿润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 解释其原因。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丰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 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 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A
材料二
图1“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材料三 图2“我国部分地区干旱 总次数等值线图”
(2)图1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 措施。
原因: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②中、下游围湖造田。 措施:①上游植树种草,退耕还林;②中、下游修建水库、退耕还湖、裁 弯取直
(08江苏启东)材料一 2009年9月19日,中国旱涝成因及预测学术研讨会在郑 州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未来东北地区的干旱还有增加趋势,淮海流域则进入了 频繁多雨洪涝阶段。
(2)分析②、 ③两区旱灾季节差 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 春旱引发的最主要 的次生灾害及其监 测手段。(3分) 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4)⑥区域大,干旱时间长,但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 面积的比例却较小。试分析其原因? (5)⑤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 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 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 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