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仰慕他的人应该很多,按理讲,他至少不是孤独的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纵观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他还真没有几个知己。

怎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论语,去看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择友、待友标准。

如果说“以文会友”是他择友的重要标准的话,“以友辅仁”则是孔子择友的目的,结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简单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来救济那个日渐衰落的社会。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从深层次来看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的人生理想。

《论语》的交友之道,可分为选择朋友和对待朋友两部分。

1、对于选择朋友。

A、交友必须交志同道合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想像两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B、交朋友要交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C、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交友的三个标准:朋友应该正直,宽容,博学多才,不要性情暴躁,
优柔寡断,花言巧语。

D、看对待过错的态度。

错误就像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人的性格品行,折射出人修养的高低,据此,孔子就可以看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就是说人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错,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总之,孔子认为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滥交,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考察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朋友是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2、如何对待朋友
A、信。

信在《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把信当作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

B、保持足够的距离。

孔子的待友之道有些与众不同,要与朋友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减少摩擦,距离也是他中庸思想的体现,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

与朋友适当保持距离是没有错的,但要做到“敬”似乎不易,
这敬在古代是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人对神的恭敬,联系前面孔子的择友近乎完美的要求,我们可以想见对于孔子而言,朋友似乎是像神一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对它恭敬无比,努力修身以求拥有知已,可它偏偏离他越来越远,他越是努力,越是恭敬,他就越是孤独,越无知已。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圣明如孔子的人反倒没有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了。

孔子的交友标准太完美,但世界往往因缺陷而产生美。

我想,如果朋友有心灵相通的时候,即便有缺点也是可以宽容的,也不妨碍成为真正的朋友。

不管怎样,孔子的交友之道都能给我们诸多启示,让我们循着圣人的足迹,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交友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