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导。

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坛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女性总是被强制作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下风,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庆幸的是,尽管被沙子无情地掩埋,闪耀的金子还是倔强地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的女作家,敢于蔑视封建纲常,突破个体局限,对女性自我予以精神关照,仅其胆识和勇气就足以引人注目,更何况是旷世的才情。

这是两位相映生辉的两位女作家,由于相同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离愁别苦,李清照与朱淑作品呈现出许多的共同之处。

作为婉约派的的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都不约而同地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

三杯两盏淡酒、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这不仅仅是深秋的萧索凄冷景象,更是词人当时对人间孤独和人生乏味的体会。

靖康之难,丈夫已逝,国破家亡的伤心和绝望充溢着易安居士的内心。

在朱淑真作品中更有大量歌咏梅竹的诗,将梅竹拟人化,如《直竹》、《雪夜对月赋诗》。

她赞美竹的挺拔有节,梅花的表里清澈,实是歌颂了人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权、光明磊落、超凡脱俗等精神品质,把它们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许是由于都遭遇了太多的不如意,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中都出现了很多反映愁怨的意象。

女子本多情,细腻的情感,敏感的心思,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她们心里留下涟漪。

于是,“愁”“泪”“恨”“酒”“孤独”都成为了她们情感的最好代名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忧愁涵盖了她们的时间,充实了她们的空间,浸淫了她们的身心,却也推动着她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男性不同,女性以家为事业,她们是将爱情当作事业来经营的。

古代的女子犹是如此,因为她们几乎被彻底剥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权力,她们只能在爱情的疆域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为对爱情的重视,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创作风格都在感情的经历中变化着。

在创作前期,李清照与朱淑真多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对爱情的向往。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李清照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也许是仗着父母的宠爱,她敢于突破封建道德对女子的约束,亲近自然,饮酒作乐,甚至迷失在郊野的美景中不知归途。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好一个率真无拘束!而在《点绛唇》中,少女的姿态更是惹人喜爱,她娇俏烂漫、情窦初开,活泼之中又不失少女的娇羞,“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却把青梅嗅”,细致传神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描写出害羞中透出的对爱情的无限憧憬。

在朱淑真《秋日偶成》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少女关于爱情的独白:“未知心事属他谁?”这是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对爱情发出的由衷呼唤。

而“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朗万首诗”则是这呼唤的深挚回声。

她为自己描摹的意中人,是与她同兴同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男子。

而后期由于感情生活的不顺利,李清照和朱淑真的风格也转向了沉郁凄怆。

然而在悲凉哀婉中不同的是,李清照的词中更多的是写相思之苦。

朱淑真更多的是表达对美好爱情与幸福婚姻的渴望。

李清照曾拥有过一段惺惺相惜的美满婚姻,纵使日后生死茫茫,这份情也足以回味半生。

因此她后期的词将相思之苦和离愁孤寂之痛倾吐得淋漓尽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欢聚的幸福已经在离别中虚化,眉头的舒展只是表情的停歇,而思念早已深入骨髓,挥之不去。

在“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凝滞中,
往日的期待全然不见,幸福已是明日黄花,除了守候和回望,无计可施。

朱淑真的经历似乎更令人同情,一代才女,却因为父母之命断送了一辈子的幸福。

然而婚姻可以扼杀她的青春,却无法降伏她的灵魂。

从少女时代的大胆张望到悲情岁月的决然离世,她或者无忌坦言,或者幽怨感伤,却从来不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绝望是最后的姿势,宁可毁灭不肯苟活。

然在毁灭之前,亦是一路抗争,一路悲歌。

在《黄花》中,“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以黄花自比,将俗不可耐的丈夫比作黄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不随”显示了对人格独立与自由的无上向往,也显示了她与不幸婚姻对抗到底的无畏与决绝。

然而向往与对抗都是需要代价的,悲与感伤由此倾泻,流淌一生。

除后期创作上侧重点的不同点外,李清照与朱淑真在思想内容上也有不小的差异。

李清照词虽抒发个人的不幸遭遇,但透过个人身世可以看到社会动乱、国家兴衰,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也就具有较大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也使得李清照的词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感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作者用项羽乌江自刎的史事,借苦讽今,谴责南宋政权的渡江逃跑。

诗中对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加以歌颂,正是对当时投降派甘心屈身事敌的可耻行径的有力讽刺。

而朱淑真的诗词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及李清照。

朱词的思想内容总的说来是比较单薄、消沉的,有一部分表现了对于爱情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她表现最多的是“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的孤单寂寞生活和苦闷哀愁的情感。

同时,在感情的抒发上两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李清照相对浅淡,趋于内敛;朱淑真相对浓烈,趋于放旷。

同是描写恋爱中的甜蜜娇态,李清照笔下的女子笑颜如花,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将爱情浸润下少女的矜持和妩媚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朱淑真的表达则直白地多,“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她真切地表现出爱情中的女性的娇弱、痴迷以及在意中人面前的无所顾忌。

在那样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朱淑真的言行无疑被封建社会当做一颗毒瘤。

然而性格的倔强,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支配着她不得不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排遣,一种对压抑生活的社会抗争。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算得上是风华绝代的才女,奈何封建社会给女性戴上了沉重枷锁使她们步履维艰动弹不得,这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读她们的词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管那美是温暖的还是凄凉的。

那情真,那风华,那美丽,那心动,会使我们永远铭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