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儿童自我的发展
自尊=成就感(成功/抱负水平)
从公式中可看出,对个体自尊有重要影响的不是个体所获得 的实际结果,而是个体对所获得结果的认知,即主观评价。
2、二维结构模型。 波普和麦克黑尔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
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知觉的自我就是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具备或不具备的各 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客观认识。
2、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
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尊越来越分化。 但是,总体自尊和自尊的组成部分是有区别的。儿童的一般 自尊不同于自尊的特殊方面,一般自尊的大部分变异也不能 从自尊的各组成部分来解释,两者间不能相互代替。 (Harter,1982)
意义的成份,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魏运华(1997)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的定义基础上指出,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 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这一定义包含4层主要意思:
1)自尊是一种评价与体验。
自我概念和自我控制:认知和意志成分
自尊:情绪和情感成份。
增长却有所降低。
一般来讲,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日益 复杂,并逐渐变得更为稳定。
(四)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伯内特的研究发现: 在数学和身体方面,男孩自我概念的得分比女孩高; 而在阅读方面,女孩自我概念的得分比男孩高。 儿童自我形象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 增长而变化,男性发展比较迟缓,女性发展比较迅速。
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评价和体验, 但并非所有的评价和体验都属于自尊,只有那些对自我价 值的评价和体验(如自信心、成就感等)才属于自尊。
4)自尊是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
上行比较(与比自己好或强的人比较)
下行比较(与比自己差或弱的人比较);
横向比较(自己与他人比较)
纵向比较(个体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将来比较)
结果表明:
9个月的婴儿:已出现最早的视觉形象上的自 我再认
15-18个月大的婴儿:产生客体我,通过性别、
年龄等特定的分类线索来区分自己和他人。
两岁以前儿童自我的发展
年龄
0-3个月
自我认识
对人特别是婴儿感兴趣,在自己的身体 与他人的身体之间开始有区分 3-8个月 利用动作一致性线索认出自己,对自己 与他人的区分更巩固 8-12个月 利用动作一致性和身体外部特征认出自 己,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永久存在的,具 有稳定的连续性特征 12-24个月 巩固基本的自我特征,如年龄、性别, 能单独用部分特征线索认出自己,可以 不需要动作一致性线索
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的比值。
2、库伯史密斯: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 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 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 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一、自尊的定义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 要的关系的反映。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自尊是指个人自我感觉 的一种形式,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
沃特金斯和董奇又把自我概念的结构具体分为8个维度。 生理能力/运动 生理外貌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
自我概念
语文 数学 学校 一般
Watkins和董奇的儿童自我概念多维结构模型示意图
二、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社会互动
(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一)社会互动 儿童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评价形 成和发展的。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的“镜我理论”指出,
什么是自我
两个基本特征: 二是跨时间的“稳定的同一感”(纵向) 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存在的,不随环 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
三个主要方面
知: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概念)
情:自我的情绪体验(自我感受、自尊、自爱)
意:自我控制和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掌握)
一、儿童自我的发生 儿童自我的发展顺序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第一阶段:自我认识,0-1岁,产生了主体我(I)”宝宝”。 第二阶段:自我命名,1-2岁,逐渐学会称自己为“我”,标
3.自我情感
社会互动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途径:
1、重要他人 2、儿童的自我整合过程
3、社会文化所赞许的内容
重要他人
学前——家长 小学——教师 中学高年级——同伴 大学——教师
(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童年早期,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
段,儿童的自我概念严格受限于身体方面,自我被当作身体
3、儿童的自我评价
一方面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另一 方面,儿童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逐 渐提高。 4、从自我的功能来看
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
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 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结构日趋稳定——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 信念体系和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自尊的分类
1、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 这一思想是由W.詹姆斯的自尊公式引出的,即自尊是个 体成功与其抱负水平的比值。 临床学的研究认为,个体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间的巨大
差异是其精神失调的最初标志,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重要原
因。 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种失 调,而且是一种成熟的标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自尊和 理想自尊的差异越来越大。
定义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它是指自我
系统中的认知方面或描述性内容,表达的是人们关
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知识,所回答的是“我是谁”
的问题。
自我概念的三种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即自我概念为个体的存
在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性,并引导其行为按照
有利于保持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即个体按照与自我概念
的组成部分,通常指头部。 塞尔曼认为,儿童最初的自我概念是“物理概念”, 在自我发展的这一水平上,儿童对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 物理体验不加区分。在随后的第二水平,儿童认识到内部状
态与外部状态的区别,知道根据主观的内部状态来定义“真
正的自我”。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我认知的
客观化程度
理想的自我是个体希望成为什么人的一种意向和一种想拥有 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
当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相一致时,自尊就是积极的;两
者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3、三维结构模型
斯蒂芬哈根和波恩斯(Steffenhagen & Burns)提出的自尊结构模型包括3 个相互联系的亚模型。
4、四维结构模型
志着客体我(me)的产生。
第三阶段:2-3岁以后,开始能把自我和他人加以比较,从而
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
刘易斯(Lewis,1979)及其同事通过镜子、照
片和电视机来测查婴儿再认自己能力的发展,以探讨儿
童自我的发生过程。
比如在镜像实验中,研究者在婴儿未觉察的情况
下,给婴儿的鼻子涂上红点,观察他们在镜子前看到自 己形象时的反应。
这种情绪情感体验与评价密切相关,评价是体验产生的前提和
基础。
2)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
积极的自我的评价和体验——自尊 消极的自我的评价和体验——自卑 自尊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而是对自己有信心,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因此,自尊是需要在教育工作 中努力培养的。
3)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
自尊和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两个不同的成份或结构。两 者密切联系又存在区别。
自我概念是个体有关自我的描述和评价过程,而自尊则是 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一)自尊的结构
1、单维结构模型。这一模型是由w.詹姆斯(James,1890) 提出的。他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它取决于个体 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感受。他提出 一个著名的公式:
库伯史密斯的四维结构模型认为,自尊包含4个方面:
(1)重要性,指个体是否感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 和赞赏; (2)能力,指个体是否具有完成他人认为很重要的任务的能力
(3)品德,指个体是否达到伦理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程度;
(4)权力,指个体影响和控制自己生活与他人生活的程度。
5、六维结构模型 我国学者魏运华认为,儿童的自尊主要由6个因素组成: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通过镜映(looking-glass
process)形成“镜像自我”的过程,即儿童把他人当 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 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一)社会互动
他们认为,儿童自我概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己呈现给他人的形象的想象
2.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的想象
相一致的方式解释自己与他人的行为。
3.决定个体的期望,即个体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建
立自己的期望和后继行为。
一般自我概念
学业自我概念
社会自我概念
情感自我概念
身体自我概念
英 历 语 史
数 学
科 学
同 伴
重要 他人
特定 情绪 状态
生理 能力
生理 外貌
谢弗尔森认为自我概念具有以下7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组织或结构。 2、是多侧面的,特定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所采纳的范
社会比较能力的发展:社会比较出现于学前期, 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
(一)从简单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