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

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

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

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

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

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是好孩子,因为“我吃饭吃得好,睡觉好”。

幼儿晚期开始从多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并出现向内心品质评价过渡的趋势,如“我不打人”、“我帮老师擦桌子”等。

幼儿自我评价还出现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的特点。

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随着情绪情感的好恶进行评价,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往往说自己好。

如,当我们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画漂亮,或者问班里谁最棒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棒”。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过高的评价逐渐隐蔽,如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就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或“我不说”等。

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会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如从“我很棒”到“我会对着左右脚穿鞋子了”、“我比他们跑得都快”等。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成人必须对幼儿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幼儿都是有害的。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体验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为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如,“我太累了”、“我不舒服”等生理体验出现得较早,而“我有些难过”、“我觉得委屈”等情感体验出现得较晚。

幼儿的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受暗示的特点。

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例如,在没有暗示的情况
下,老师问:“做错了事你会觉得怎么样”,3岁孩子中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暗示下“你做错了事觉得有些难为情吗”,则有26.67%的孩子有“难为情”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本来是没有的,是在成人的暗示下产生的。

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

如3-6岁儿童对愤怒感的情绪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控制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

然后,实验人员离开了,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力的软糖。

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成功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对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
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

延迟满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帮助学前儿童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有充分的自信,在活动中更积极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婴儿期自我意识的萌芽及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你学会了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