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的作用
14. ⑴“我”见证了满仓“剃头”行为的 缘起与经过,这使得故事中的人和事更 具真实感;⑵写“我”,更能表现农民 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⑶ 借助“我”和满仓的对话,突出了文章 的主旨: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的辛酸、 不满和无奈,呼唤我们关注农民工的生 活。(每点2分)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11.小说开头两段勾勒的图景,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人称的作用
杨柳
丰子恺
20.文章对牡丹花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 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 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 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 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 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长城
鲍昌
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 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 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14.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 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6分)
14.
①只不过服务小姐给“我”上一碗饭的很短时 间,老人飘然而逝,不再等待,写了老人的悲 凉、无奈、绝望。 ②上一碗饭的时间本该很短,可老人却等了很 久,写了服务员的势利冷漠。 ③在 等一碗饭的时间里,老人承受了不公平的 待遇,“我”也阅尽人情冷漠。 ④上一碗饭的时间虽 短, 却集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不公平和生活现实的冷漠,呼唤爱、尊严、公 平、人性的回归。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11.小说中的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了 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4分)
11. ①进门时,不自然、羞涩; ②点饭时,犹豫; ③等饭时着急、尴尬; ④被冷待后,难受; ⑤离开时, 愤懑或悲伤、无奈(4分, 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12.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6分) 12.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 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 “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 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 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灯
火
萧萧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灼。的外形和使用 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案] (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 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 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 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 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 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作用
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的文章的叙事手 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 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 的距离。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 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 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6分)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 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 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 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 生的重要一步。
.特点:古旧、凝滞(死寂、清冷、缺少生
机)。(1分。前者着眼于客体, 后者着眼 于客体给主体带来的感受。) 作用:①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形 象地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单、寂 寞(或: 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形象化)。②为蛇的出 现营造氛围,为下文写蛇 对老人生活的好奇、 关注、伤感作铺垫。(每点2分)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 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 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
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 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可得满分)
13.如何理解满仓的“剃头”行为?(4分)
13. ⑴过年了,要“剃头”,展现了满仓 家乡的风俗;⑵剃头,表达了满仓的思 乡思亲的情怀;⑶因为没钱,自己剃头, 反映了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农民工的生活 艰辛和无奈。(1点1分,2点2分,3点4 分)
1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满仓,请结合全文探究 故事中“我”这个人物的作用。(6分)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 灯之间。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
“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惆;② 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 一些美好的东西。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分) 特点: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 的相互交叉。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剃头
周海亮
1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含意。(4分)
11. 此段内容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 法(2分),描写了满仓自我剃发后外 形的丑(1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 城市底层的农民工艰辛生活和处境的同 情(1分)。
12.小说在文末写到了“看电视”,有哪些作 用?(6分)
①设置人物活动的情境: 天气寒冷,人心冷漠。 ②营造悲凉氛围,奠定全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③表现了老人悲凉的心境,烘托了他求自尊、 公平而不得的悲苦形象。 ④与饭店内的温暖形 成对比,突出人情冷暖 与人生的不平等。
(6分,每点2分)
1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4分)
13. ①“我”是全文的线索; ②全文通过“我”的观察、心理活动等,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服务员 对待“我”与老头的态度形成 对比,突出其势利的性格特点。 (①②两点各1分,③点2分)
12.
⑴破旧黑白电视暗示了打工者贫穷的 现状,使自己给自己“剃头”的行为显 得更合情合理。⑵小说把除夕本应有的 团聚和热闹与现实中农民工经济窘迫身 在异乡的冷清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 达了对底层农民工的同情。⑶从电视看 不清任何影像到显出影像再到向赵忠祥 挥挥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⑷通过看 电视这一情节,表现了人物不满、无奈 和渴盼与亲人团聚的心情,使人物性格 更丰满、个性更鲜明。(每点2分,答对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