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类技巧分析: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人称类。

常考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你;你们(1)增加亲切感;(2)直抒胸臆(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3.第三人称:他;她:它们(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趁热打铁做练习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的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给我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稚趣,吸附了我多少时光!作者称呼故乡时,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二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如同和故乡对话一样,显得更加亲切。

B.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C.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D.第三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如同和故乡对话一样,显得更加亲切。

答案A2016~2017学年陕西西安雁塔区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第12~16题18分较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刀八大爷余飞鱼八大爷叫八大爷的原因,一说他当过八路军,一说他的刀下共死过八个日本鬼子。

总之,八大爷和他的刀是俺村的传奇。

一天,两个日本兵进村祸害妇女,撞到了八大爷刀上。

一声大吼,八大爷斜提着刀,也没怎么作势,一扬,一个日本鬼子的刺刀尖还没沾上他的衣服,就头一歪,倒了。

另一个傻了眼,转身就跑,没几步,只觉身上一凉,被一柄飞来的大刀钉在了地上。

从此,八大爷与八大爷的刀就成了俺村的传奇,而且还上了县志。

八大爷才参军的时候,没有枪,就是自己的一柄大刀,在战场上愣是打出了威名。

当时,八大爷的连队担任攻坚任务,向一个山头冲锋,日本人的子弹像黄蜂,嗡嗡乱飞,专咬人肉,战士们在阵地前如割下的麦子,一个一个牺牲。

八大爷当时是通信兵,从营部回来,传完信,帽子摘下来一摔,说:“连长,这样硬攻怕不行,敌人火力猛着呢。

”连长满头是汗,说:“没办法,没有别的路,不攻下这座山,大部队就过不了山下的沟。

”八大爷说:“让我试试,从后山上爬上去。

”连长说:“拉倒吧,后山陡着呢,摔伤摔死了好几个战士。

”八大爷说:“让我试试,我有功夫。

不行了再强攻吧。

”没别的办法,连长摇摇头又点点头,说看来也只有如此了。

八大爷拿出看家本领,穿上草鞋,背着大刀和绳子,手上拿了两把锋利的铁钩,来到后山,看看直上直下的峰壁,紧紧腰带,面峰贴壁,右手钢钩一搭,扣住岩缝处,借臂使力,身子轻轻离地。

然后,左臂又一伸,左手钢钩搭住石崖,又上升一截。

如此反复,如蜈蚣一样,不一会儿就上了山腰。

下面的战士看得瞠目结舌,说猴子也不如这家伙利索,这一仗,准赢。

这一仗,是八大爷参军以来第一仗,当时,他年仅十九岁。

战后,军队的那位著名的统帅接见了他,拉着他的手,夸奖说:“好小子,好刀!让小日本尝尝我们钢刀的滋味。

”还有一次伏击战,八路军在一个山谷里伏击了日军,当时正是雨天,那雨啊,八大爷说,像筛子筛的黄豆,吧嗒吧嗒直往人的身上落,人们一个个像从水里捞出来的。

但战士们高兴,一个个攥着刺刀,可着劲儿地向前冲。

八大爷带着他的一排人马,直向敌丛中插去。

这一场战斗,八路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把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头的怒火都向日军的身上倾泻下来,一时,刀光剑影,喊杀连天。

日军脚着皮靴,地形不熟,拥挤一块,只有挨打的份。

后来,从山石后面走出两个日军,前面一个趾高气扬,仿佛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得胜的将军一般。

他哇啦哇啦一阵,有懂得日语的人说,这家伙说,他是日军的一个军官,他败得不服气,支那军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搞搞伏击嘛,要是拼刺刀,保准一败涂地。

战士们一听,火了,纷纷要求教训教训那个王八蛋。

这时,八大爷提着刀,来到这个上尉面前,双脚八字站着,横持着刀,对那日军点点头,让他先动手。

那日军“唰”的一声举起刀,直扑上来,狠狠地劈头砍下。

八大爷刀尖上磕,想挡住那刀。

可那把日军的战刀眼看要挨到八大爷的刀时,却一斜一抹,横削过来。

八大爷忙一个后跃,让开了一刀。

那日军得意之极,弹刀大笑,叽叽哝哝几句,那个懂得日语的八路军战士听了,横眉怒目,望了他一眼,眼里仿佛要喷火,喊:“排长,杀了这狗日的,他说,要让你成为他刀下第一百四十三个鬼魂。

”一句话,说得八大爷牙齿咯吱吱地响,举起刀,扑过去,大喊道:“这样的人渣,不杀掉你,我——我对不起我那死去的一百四十二个兄弟。

”现下,八大爷老了,解甲归田,可人老艺不老,每早起来,仍要提着刀到河边走几招,呼呼生风,比起城里那些个玩太极拳的老头老太们的花拳绣腿来,高多了。

(本文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1阅读小说,简要概括本文共写了八大爷的哪几件事?2小说采用的是第几人称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中八大爷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及其作用。

5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四件事:①八大爷杀了两个进村祸害妇女的日本兵。

②参军的第一仗从从无人能上的后山成功完成了攻坚任务。

③伏击战与日本军官单挑拼刺刀。

④八大爷现在还会提着刀在河边走几招。

2第三人称,首先,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使八大爷的传奇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其次,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最后,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让读者更加佩服八大爷,使读者产生共鸣。

3是一个艺高胆大、嫉恶如仇、坚持不懈的人。

他敢于一个人挑战无人能上的后山也敢于和日本军官还有鬼子单打独斗,哪怕现在老了也不忘每天提刀走几招。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黄豆,写人像从水里捞出来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表现了八路军不畏艰难,勇敢作战的性格。

5主题是歌颂了八大爷的英勇作战、嫉恶如仇多年来坚持不懈练刀的性格。

启示:该大胆时就大胆,勇于挑战邪恶的事物。

2015~2016学年江苏苏州相城区初三上学期期中第10题18分较难阅读《冬季》,完成下列各题。

冬季杨晓敏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

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

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

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捱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乌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

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色的梦幻。

就像被哨所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使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

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

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

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

大伙儿头上笼罩一团哈气,喊叫着围绕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在燃烧……士兵们击鼓传花般在手中传递着狐狸弱小的身躯。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

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着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作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

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上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

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现实时,却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七八双目光倏地变得复杂。

有人“哼”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内心叹息罢,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

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

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后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至极。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时间凝固了。

脸上裂花的新兵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儿……”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

待大伙儿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之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品鉴赏》)1请阅读第1﹣3节,归纳文中的“你”感到百无聊赖的原因。

2请联系全文,思考小说为什么以“冬季”为题?请分条归纳。

3小说写了一群士兵们在雪地里捕捉饥饿觅食的小狐狸的场面,这个场面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划线句子“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文中的哨长从这个事件中获得了哪些教育?5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案1①雪域孤岛海拔高、地方偏。

②雪域孤岛毫无生气。

③雪域孤岛自然环境恶劣,日子难熬。

④“你”无法想象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或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感到失落)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

②暗示战士们是人生中的一段艰苦岁月。

③用冬季的寒冷反衬战士们的温暖的情怀。

3①这个场面生动活泼,把士兵们的围捕红狐时兴高采烈的情绪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