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海崎《心理测量学》-7测验常模

戴海崎《心理测量学》-7测验常模


2.缺点
(1)过于抽象,不易理解。 (2)在非正态分布下,分布形态不同的变式分 数,仍然不可以作相互比较,也不能相加求和。
(四)标准九分数
原始分数服从正态分布 0.5个标准差为单位 九段:最高一端为9分,最低一段为1分,中间
一段为5分
标准九分
9 8 7 6 5 4 3 2 1
本段变积
绝对水平
分数的解释
相对水平
第七章
测验常模
第一节
一、基本概念
分数转换
1.原始分数 被试在接受测验后,根据测验的记分标准,对照被试 的反应所计算出的测验分数 2.导出分数 在原始分数转换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 计处理后获得的具有一定参考点和单位,且可以相互 比较的分数。 3.分数转换 按某种规则将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数的过程。
3.预测源的确定 首先选用最佳预测源 直到渐近效度不再增加 一般2-4个 条件:线性关系、连续性资料、同时获得

(四)多重划分

1.条件:预测源间不具互偿性 2.含义:在各个特质上都确定一个标准,从 而把成绩划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在一 个测验上合格了,不能保证总的要求一定 能合格。只有每个测验都合格时,总要求 才算合格。
二、百分等级分数
(一)含义
一个群体的测验分数中,得分低于这个分数的
人数的百分比。
如果将某一个被试群体分为一百个等级,则每
位被试所占的等级数就是百分等级。
(二)计算
1.未分组分数资料
先将被试团体的全体原始分数从大到小排序,
然后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2.分组分数资料
N:被试总人数 X:原始分数 L:X所在组的下限 f:X所在组的次数 i:组距 Fb:X所在组以下各组次数之和

3.过程:连续栅栏 最有效的预测源前置 其他因素:比较简单、花费少的前置

第三节 常模编制
一、常模与常模团体 (一)常模 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 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 表。
(二)常模团体 1.定义: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 的一个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 常模团体的确定 测验编制者:确定所编制的测验的适用 总体,所选定的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 该总体。 测验使用者:选定合适的常模团体,以 解释被试的分数。

(二)剖析图
3.需要多少及何种测验分数作最适当的组合 分数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一)临床诊断 (二)加权求和 (三)多重回归 (四)多重划分
(一)临床诊断 1.定义:根据直觉的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 素加权,而获得结论或预测 2.评价 优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具有灵活的针 对性 缺点:主观加权易受决策者的偏见影响 缺乏精确的数量分析
(二)加权求和
1.条件:各个测验所测特质间相互代偿,连 续性资料,大体同时获得 2.方法 (1)单位加权:Xc=X1+X2+…+Xn (2)等量加权:Zc=Z1+Z2+…+Zn (3)差异加权:Zc= W1Z1+ W2Z2+…+ WnZn
(三)多重回归
1.含义:研究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多种事 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年级 词汇测验分数
0.6
0.9 1.1 2.0 2.5
0-12
14 15 22 28
评价 (1)教育内容在各个年级上是不相同的,年 级单位是不相等的。 (2)年级当量的解释比较困难。 (3)年级常模经常被误用为标准。

3.总评
(1)优点 易于理解 可以与同等团体做直接比较 为个人比较和纵向比较提供了基 础
标准分数 70 66 62 59 55 52 48 44 41 39 34 30 26
2.复杂转化表 包括几个分测验,或几种常模的原始分数与 导出分数的对应关系。 应该注意的问题: (1)只能将分数与表中所描述的常模团体作 比较,要和其他常模团体比较,则需要其他 的常模表。 (2)在没有效度资料时,转化表只能将原始 分数转换为另一种分数,而不能作任何推论; 即使有效度资料,效标行为也只是从常模资 料推论来的。
二、制定常模的过程
(一)确定适用团体,抽样选取常模团体 (二)常模团体施测,得到分数及其分布 (三)确定常模分数类型,制作常模量表
三、几种主要的常模参照分数
(一)百分等级分数 (二)标准分数 (三)发展量表 人的许多心理特质,如智力、技能等,是 随时间而发展的,所以可以将个人的成绩 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成绩相比较,制 定出发展量表。
2.教育商数
(1)EQ=EA/CA×100 EQ:某岁儿童所取得的平均教育成 就 (2)以教龄作单位,有时意义不明确。
3.成就商数
(1)AQ=EA/MA×100=EQ/IQ×100 (2)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教师的教学效果 (3)存在的问题: 智力与学业成就中等程度相关 智力测量、教育测验并非百分百可靠
(三)确定常模团体的注意事项
1.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

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若大群体内有多个小团体,且差异显著,则分别建立常模
2. 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 本。 随机化原则,统计学抽样 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4.样本大小要适当。 总体的数目 群体的性质 测验结果的精确度 5.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 6.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学学习成功
语文、数学、外语等

Y^=a+b1x1+b2x2+…+bnxn
2.分析 (1)输入:预测与效标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以及所有变量间相关的相关距阵 (2)过程:联立方程 (3)输出: ①回归方程式(各个预测源的加权量) ②复相关系数R
R2:决定系数,表示效标中的变异数可由预测源来解释的比例
4% 7% 12% 17% 20% 17% 12% 7% 4%
累加变积
100% 96 89 77 60 40 23 11 4
第二节
一、分数合成的意义 (一)种类 1.项目的组合 2.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 3.测验或预测源的组合
分数合成
(二)问题
1.采用什么方法来合成分数
2.什么形式是最适当的分数组合

分组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次数 3 11 18 27 49 65 38 25 13 1
累积次数 250 247 236 218 191 142 77 39 14 1
(三)评价
1.优点 具有可比性;易于计算;解释方便。 2.缺点: 单位不等:中间数据-差异扩大(75-70) 两端数据-差异缩小(65-60) 顺序数据:不能说明分数间差异的数量。 特定团体
(2)缺点 只适用于所测的特质随年龄发生系统变化 的情况 只适用于典型环境下的儿童 单位不相等 获得同样的年龄或年级当量分数,并不一 定具有相同的智力或学业水平。
(二)商数 1.比率智商 (1)IQ=MA/CA×100 (2)存在的问题 高龄儿童的实际年龄 智力年龄并非等距
四、呈现常模的方法 (一)转化表:由原始分数、相应的导出分数 和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3个要素构成 1.简单转化表 将单项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为一种或几种导 出分数
原始分数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百分等级 99 96 89 78 67 54 42 31 21 13 6 1 1
三、标准分数
(一)一般Z分数 1.意义: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 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 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 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 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 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2.计算
3.评价
可比且可加 不同测验分数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4.正态化的标准分数 原始分数 百分等级分数 Z分数
P值
(二)标准分数的变式
1.T分数 T=10Z+50 2.CEEB分数 CEEB=100Z+500 3.韦克斯勒智商 IQ=15Z+100
(三)标准分数变式的评价
1. 优点 (1)单位相等 (2)正态分布:各种导出分数-百分数等级分数 (3)正态分布:测验的分数的直接比较
1.心理年龄

将个人的行为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而得到 一个年龄分数 年龄水平 测验分数
14 12 10 8 6
31 28 25 22 18
比内 基本要素

一组可区分不同年龄组的题目
一个常模团体
常模表
优点:易于理解、解释与比较 不足:单位不相等

2.年级当量

将被试的测验成绩与某一年级的学生的平均分数 作比较,看其相当于哪一年级的水平 单位:10个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