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结构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
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
一股抑郁感伤之绪从心底涌出。
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
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此题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希望靠弈棋转移悲愁的压抑。
但是此时要专注沉思也很困难,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打劫局面时,不禁迟疑,心思旁骛,以致迟迟不能定夺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纠结纷乱的情绪。
这种情绪是通过人物动作的精微细节表现出来的。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绪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答案: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语言的结合题。
大家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
结合诗歌中体现暮春景色的意象来解读,“落花”“柳绵”“东风”“子规”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衬托),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烘托桃花之香。
②动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涉及到两种意象“桃花”与“涧水”,题干中问是如何描写桃花的,这就表明描写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就是映衬或烘托。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为了增强杜鹃为诗人所带来的悲愁与催促年光的意象,诗人又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徵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
《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表现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感情的。
(2分)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1分)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分)说明:答“以景衬情”“对比衬托”也可。
解析:韦庄在诗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反衬自己苦闷压抑的感情。
诗歌首句故作轻松:尽管“流离”江南,但早已习惯。
第二句更用“挥袂”的夸张举动描摹浪迹天涯“等闲”洒脱的情态。
诗到第三句出现转折:灯前醒来,家乡亲人分明还在眼前,但这只是怀乡思家的梦境。
梦醒后,离家的孤寂,现实的苦闷一直沉重的郁结心头,欲抑先扬的反衬,倍添惆怅。
最后以景衬情,西斜山月分明就在眼前,望月思乡,归梦难成,这一意象,成为梦境幻灭,现实凄苦的形象写照。
“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王象巽《游曲江》)[按:应为“明”]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
诗中花正好,藤梢新,典型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错误。
2[参考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曾经繁华,而后衰败荒凉,正所谓“黍离之悲”,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贵族聚居之地,而今平民百姓栖身之所,不见当年英豪奢华,就有“今昔比较,兴衰易变”之意,正是“兴亡之感”。
B句中当年燕子认不出这块地方,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E句“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有名的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多少“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
A、D 句都在赞春景之美,C句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都没有兴亡之感。
3[参考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
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末两句,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隐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于是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有注释表明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是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让诗人不舍自然倒是真情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