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制作教程

纪录片制作教程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一、什么就是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就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英国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就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纪录片就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经典定义:定义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与现实基础)·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就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就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理性的管道去激发与加强人类的知识与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与其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就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与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1、电视纪实作品:主要就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与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

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与意蕴。

2、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与完整过程。

4、纪录片: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就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纪录片的灵魂。

一切真实记录社会与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就是纪录片。

·影响人们创作实践的因素:1、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一种活动的影像;就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氛围而创作的,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2、纪录片就是一种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电影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二、我国对于纪录片的思考·我国根据叙事方式的差异把纪录片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

(电视纪录片属于纪实型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20世纪90年代电视纪实作品勃兴的原因:·1、社会文化思潮转移。

·2、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3、大量优秀纪实作品的涌现。

·4、创作群体的崛起。

·5、电视界的重视。

·纪录片采用何种风格,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取决于被记录的客体对象适宜何种风格。

但就是纪实品格永远不动摇。

第二节纪录片的类型一、国外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自省式纪录片·纪录片的六种模式:诗意的模式、解说的模式、观察的模式、参与的模式、反省的模式、表现的模式。

二、我国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按创作风格分:纪实型专题节目、创意型节目。

三、纪录片的其她划分方法·按内容:人物纪录片、事件纪录片、社会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按文体:新闻型、政论型、抒情型、散文型。

·按节目形态:历史人文真实再现类、历史人文文献类、自然类、当下生活纪实类、当代社会文化纪录类、其她。

·按题材与表现方法:时事报道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专题纪录片。

·按观众收视区域:适合全球观众收瞧的纪录片;本土纪录片;制作者职位表达自己的瞧法,不针对观众的需要。

·西方几种特殊的纪录片形式:特别纪录片、大型电视纪录片、微型纪录片。

第三节纪录片的片种属性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字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第四节纪录片的社会功能1、传播知识与舆论导向功能2、记录历史与解释历史的功能3、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功能4、给人以愉悦的功能·细节:就是细腻的描绘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就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

·细节的作用:一、从叙事的角度讲:1、细节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细节作为伏笔暗示结局3、细节可以结构整篇作品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1、可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2、可以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3、可以在细节的对比中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三、从画面的造型角度: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逼真、生动、感性,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二章中外纪录片演进与发展第一节国外纪录片的起源及发展一、原始时期(电视发明的初级阶段)·创作理念:在现实中捕捉生活现象,展现人生活的琐事。

·人物:1、米卢埃尔兄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2、梅斯基奇拍摄方法:现实的实况纪录;3、杜伯利埃拍摄方法:对现实材料按一定意图的重新安排。

二、草创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宣告纪录片电影诞生·弗拉哈迪创作理念:1、旁观者的视角,客观的影响语言: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视角,用客观的画面记录发生的一切。

2、少用解说词:用字简洁。

3、记录正在消失的现代文明。

·《北方那努克》的艺术方法与特点: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3、把悬念与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4、大量运用长镜头拍摄5、在选择拍摄与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突出细节,创造节奏变化与艺术气氛。

(二)维尔托夫·维尔托夫的创作理念:1、摄像机主观地介入生活2、创造一个世界新的认识3、用电影认识世界·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1923,电影眼睛派诞生·“电影眼睛学派”主要理论:1、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主张不断挖掘这方面的潜能2、认为多视角的机械“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既能瞧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3、主张抢拍与隐蔽拍摄,甚至以“墙上的苍蝇”比喻摄影的客观性4、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5、强调电影的任务就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与教育功能、审美功能6、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7、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称进口故事片为麻醉人民的“宗教同类”,痛斥进口故事片为“技术上花哨的电影活僵尸”。

·电影眼睛=事实的电影纪录=电影视像(作者通过摄影机瞧)+电影写作(作者用摄影机在胶片上写)+电影组织(作者剪辑)三、影响社会的发展时期·格里尔逊(《漂网渔船》《夜邮》)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工业的不列颠》《从乡村到城市》《山峦起伏》《逆流而上》)·格里尔逊创作特点:1、重视纪录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2、主张“创作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使用“搬演”、“重构”一类主要为故事片采用的手法3、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4、尽管强调“正确比美重要”,但又非常重视并善用摄影造型艺术与蒙太奇手段,力求形式完美5、发展了“解说+画面”的影片样式,有的作品不惜让解说词占据主导地位。

·伊文思:“飞翔的荷兰人”之称;《桥》《雨》《四万万人民》《愚公移山》·劳伦斯:《开垦平原的犁》《河》;理念:提出观点,为政府政策宣传服务。

·里分斯塔尔:《蓝光》《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理念:表现主义,通过对画面与音响的设计凸显影片的主题,将任何解说词视为影片之敌。

四、变更历史记录时期(1940-1970)(一)直接电影:·20世纪50、60年代之交,美国·代表人物:罗伯特·德鲁《初选》、理查德·利科克·德鲁的实践要素:1、在尽可能不介入或截图较少的前提下,在现场对实际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拍摄2、反对任何“导演”手段3、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在现场必须高度依赖摄影师的直觉4、制作班子在现场必须最大极限的精简、干练5、使用轻便的摄影器材与高感胶片6、用摄/录同步的技术7、应向观众呈现一种敞开的多重可能的现实模式8、直接电影比传统纪录片更依赖后期剪辑。

(二)真理(实)电影·1961,法国·让·鲁什与艾德加·莫兰,《夏日纪事》——真理电影的一次经验·让·鲁什的创作理念:在实践概念上仍就是新浪潮电影的一个自然延伸。

新浪潮通过“摄影机——自来水笔”的口号,在实践中提倡一种有拍摄者个人印记的影像“书写”方式,以此来确立影片的创作者风格。

五、关注人类自身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因:DV技术的发展·特点:开始关注个体,关注自身;现代纪录片国际思潮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六、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节中国电视纪律片的发展脉络一、初期的电视纪录片·特点:1、就是对之前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2、就是在物质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4、人力少,经验不足4、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就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政治事件5、及时配合宣传,规格不拘,篇幅自由·代表:《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二、“十年动乱”时期的电视纪录片(1966年到1978年)·特点:满腔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向各种困难作斗争的业绩。

·创作技巧:1、选材有鲜明的典型性,注重了对典型情节与细节的描写2、特写镜头的充分运用,对深刻地揭示与阐发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问题:总体上题材面严重狭窄,艺术形式与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形式主义之风盛行。

三、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批判了极“左”路线,思想获得解放,电视工作者长期被压抑的创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特点:走向大众传播,系列化、长篇化·代表:《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四、新纪录片运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巅峰——原因·创作理念:真实再现·代表作:《四海为家》《彼岸》《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艺术手法及创作理念特点:1、人文关怀与平民视角2、关注过程3、保持原生态五、退潮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因:1、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基本上归属于精英文化范畴2、中国的电视观众多以中低文化层次的受众群为主,娱乐就是她们最主要的目的3、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电视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