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绿道接待版本
全过程规划:明确时序,分步实施建设 分期方案
一期28.7公里
主线:22.5公里,支线:6.2公里
二期68.8公里
主线:44.7公里,支线:24.1公里
三期26.5公里
主线:14.8公里,支线:11.7公里
全过程规划:明确时序,分步实施建设
设计方案
“6主题区域+6特色段+4驿站”
楚风园
6个主题区域
互联网思维:确定众规众筹,全民全程规划方法 多维度的公众参与手段
线上平台
专家访谈
全国首例众规网上平台发布 手机微信推送 + 网页更新
不限年龄、职业、学历等 亲手绘出公众自己心目中的环湖绿道
采纳多名专业人士访谈建议
章牧 戴菲
泛亚易道原深圳地区总监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高级建筑研究专业硕士 研究生 毕华业中科论技文大导学师城:市比规尔划.希建利筑尔与城教市授规(划空学间院句副法教授创始 人)
7月30日:选址方案论证专家复审
同意通过选址方案论证报告。
9月22日:路基及边坡处理专题讨论会
提出相应指导意见。
9月23日:一期工程(绿道部分) 项目建议书专家评审会
原则同意方案,并提出相应指导意见。
11月12日:一期工程景观设计专家咨询会
原则同意方案,并提出相应指导意见。
12月22日:选址方案专家论证会
武昌站
鲁巷副中心
项目背景
建设东湖绿道是新常态下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让城市安静下来” ——武汉市提出更 高层次 的城建转型理念
建设东湖绿道 是改善城市环境、引导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建设东湖绿道 是促进东湖风景名胜区良性发展的迫切需求
项目背景 规划范围
为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东至武广铁 路,西至东湖路,北边以筲箕湖以北地区及 中北路延长线为界,南边界至老武黄公路、 喻家山、南望山一线山脉南麓区域,总面积 约为62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 的城中湖,是武汉市最有价值的城市公共空 间,其良好的自然人文本底和优良的生态环 境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2015年底国内最长的城中湖底隧道--东 湖隧道建成,东湖终于卸载了城市交通的重 担,为东湖绿道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PART
工作组织
成立统一的工作领导小组
05
06
完善东湖入口体系,
打造东湖迎宾区
打破主要景区 及单位的封闭格局
07
局部开放高校,
加强高校与东湖互动
东湖现有9个入口(或进入路径),其中5 个入口需景观提升;
建议在东湖东、北段新增4个入口节点,
提升东湖可达性和标识性;
开放高校; 改造景中村,完善功能; 收费性景区的控制,在现有基础上,开放磨山景区,
——路权: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以混行为主 ——宽度:绿道宽度基本控制在4米以内,
特殊路段可放宽至8米以内
东湖绿道总长度共计:124公里
品牌化策略:以道提升,焕发东湖活力 将世界元素融入东湖
01
做强环东湖
国际金融商务圈
02
做实东湖
外事会议活动圈
03
打造东湖
国际大学文化圈
04
策划环东湖
国际体育赛事
打造冠以东湖品牌的金融 商务高峰论坛,形成引领武汉金 融商务发展的核心坐标。
典型断面:垂直驳岸型(保留)
改造目的:该路段东湖湖面风浪较大,过多的生态护坡易受冲刷;现存垂直挡
土墙具有历史意义。
改造手段:清除衰败且浓密的灌木丛,替换为稀疏的灌木,使人能够看到湖面
风光;整修拓宽人行道,为人们提供停留空间。
设计方案
现状断面 规划断面
规划模型
垂直驳岸 生态化处理
建议垂直驳岸进行生态化处理,采取挂 植、水生植物遮挡等多种方式,优化驳岸
生态浮岛鼓励区域,主导集中在东湖东路西侧、 沿湖大道两侧及东湖南路北侧。
通过天际线引导控制东湖远景层次
西岸——城市型天际线 南岸——城市与自然过渡型天际线 东岸——自然山水型天际线
结合绿道不同路段特征打造创意绿道。
水·绿道:结合挑台、架桥、木栈道等方式,提供亲
水体验;
山·绿道:结合山石路、木板道、架桥等方式,体验
长江二桥方向
麻布塘停车场
⑥
② 红庙停车场
长江隧道方向
①
梨园停车场
⑦
湖心亭停车场
武鄂高速方向 花城大道方向
实验室、运动场等区域,让市民在体验绿道的同时,体验学府的书香人文氛围,让高校融入城市;
品牌化策略:以道提升,焕发东湖活力 完善东湖内生性活力
08
09
控制远期可改造地块,完 善西岸旅游配套服务
改造景中村 打造东湖景区功能亮点
10
做好水文章, 彰显东湖水名片
11
植入多样功能, 打造24小时活力圈
结合东湖主要入口,对远期可开 发用地进行规划控制,调增商业服务 业用地比例,完善服务功能。
• 东湖论坛
• 承接国际学术论坛,主要涉猎低碳环保、生态绿
色、全球和平等各类主题论坛, • 开展学术展览等活动, • 提供学术机构住宿餐饮接待
策划东湖国际大学生文化节,打 造国际大学文化圈
• 环东湖国际超长越野赛
• 国际龙舟大赛 &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等
品牌化策略:以道提升,焕发东湖活力 赋予东湖开阔的胸怀
同意通过选址方案论证报告。
2016年1月6日、7日、12日、14日: 分段景观设计专家研讨会
PART
规划内容
大区域视角:大建区立连域续视贯角通的区域绿道系统
区域绿道网络体系:以特色线提取方式,构建“6+3”区域网络体系
6条特色绿道线 3条区域联络线
滨江线
结合防洪堤设置,展示城市滨江风貌。
都市线
原五九铁路,串联青山滨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华中金 融城、武昌古城等重点功能区,展示都市风情。
郊野线
结合城市三环线、大东湖绿楔设置,展示郊野风光。
学府线
主要串联武汉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等高等院校,展现城市学府人文气质。
滨湖线
串联严西湖、严东湖、东湖、南湖,展现百湖之市风采。
临山线
串联武汉东西山系,展现山林风光。
大区域视角:建立连续贯通的区域绿道系统 东湖绿道网络体系:“主、次”两层级的东湖绿道网体系优化
周凯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助理教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城市规划博
士
实地调研
600余份现场问卷调查 200余份认知地图 60多位视频采访
多单位联动,规划统筹,技术团队深化,确保科学性与实施性
60场技术专题会
规划统筹
市国土规划 局地空中心
项目统筹 技术总协调 设计平台单位
多学科技术团队深化落实
国际顶尖景观机构
美国 SWA
湖 中 道
+
市政院
+
市园林局 园林院
+
阿里巴巴 湖北美院
等
湖
美国
山
EDS 道
A
日本 ATLA S
磨 山 道
中国 北林苑
郊 野 道
景观、水文等多学科专家研讨,把脉绿道规划建设
12场专家会
7月24日:选址方案论证专家评审会
会议原则通过选址方案论证报告中的 推荐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
绿道主线
82 公里
42 公里
——联系重要功能区及主要景观区域 ——是树立示范品牌,高标准建设的绿道
——路权: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尽可能分离设置 ——宽度:绿道宽度控制在12米以内:
其中,单侧步行道控制在3米以内, 自行车道控制在6米以内。
绿道次线
——对主干绿道的补充以及自成微循环 ——是标准化建设的绿道
东湖绿道项目的前期规划于2014年底启动,建立 了统一领导、市区联动、部门配合的建设实施机制。
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负责 绿道的规划工作,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项 目建设业主单位负责东湖绿道的实施,东湖风景名胜区 管委会负责征收工作,市重点办负责绿道实施的总体协 调以及统筹工作。
01
构建绿道观景 “微循环”
02
形成多层次的 景观视野
03
打造多样创意的 绿道体验
打造东湖绿道6区24景
6区:结合人的行为习惯,形成楚风游、学 府游、赏花游、郊野游、湿地游、乐活游 等6个各具特色的慢行单元,打造“1小时 黄金绿道圈”。
24景:打造24处经典景点,形成绿道沿途 兴奋点。
通过生态浮岛,塑造近、中景层次
缩减马鞍山森林公园收费区域;
现有到达性很差的区域,应通过绿道串联,完善基础设
施建设,增加可达性和可游性。
• 绿道引导:通过学校与山体之间新辟的绿道,骑行或步行到东湖学习、游览,到达的距离、时间 大幅减少;
• 景区巴士接驳:景区巴士在主要高校校门处设站,通过巴士带领师生深入东湖。 • 适度开放高校,打造旅游新热点:打破院墙式的空间模式,通过设定一定的开放时段,开放高校
垂直驳岸(保留)
全过程规划:明确时序,分步实施建设
典型断面:生态护坡型驳岸
改造目的:软化沿湖岸线,提升景观质量及游览舒适度; 改造手段:使用石陇墙加固现状半软性驳岸系统;
种植深根灌木和湿地植物,已达到加固斜坡和控制土壤侵蚀的目的。
设计方案
现状断面 规划断面
规划模型示意
生态护坡型
全过程规划:明确时序,分步实施建设
信步东湖畔,众览书香城
武汉东湖绿道系统
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PART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
东湖·亚洲最大城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