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地租理论———新古典地租理论
阿隆索(Alonso)是新古典地租理论的开创者。
他的《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新古典地租理论的奠基之作。
该书将杜能(1826)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型引入城市,阐明了城市内部土地价值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其在严格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方法分别考察了城市家庭和厂商区位选择的市场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竞价曲线(bid price curve)。
该书的贡献是将城市土地与农地的土地利用理论和土地价值理论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竞价曲线分析框架下。
该书假定:城市位于均质平原之上,且交通在城市的各个方向均可到达;所有的就业以及商品和服务都集中在市中心;土地自由买卖;买者和卖者对市场非常了解。
对家庭而言,应购买多大面积的地块?应在离市中心多远的地方定居?在上述假定下,家庭就会在其预算约束下使其效用最大化。
假定家庭收入用于土地、通勤和其他所有商品,则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
式中,z表示其他所有商品;pz表示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 P(t)表示位于t处的土地价格;q表示家庭所消费的土地面积; k(t)表示位于t处的交通费用。
分别对上述条件求微分,可以得到:
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出z、q和t的最优组合。
实际上,z、q和t的最优组合位于家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的效用曲线相切之处。
对厂商而言,应购买多大面积的地块?应在离市中心多远的地方进行经营? 在上述假定下,厂商则会使其利润最大化。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如下:
G=V(t,q)-C(V,t,q)-R
式中,G表示利润; V(t,q)表示营业量; C(V,t,q)表示经营成本;R表示土地租金。
分别对上述条件求微分,可得:
dG= dV(t,q)- dC(V,t,q)- dR
dV(t,q)=Vtdt + Vqdq
dC(V,t,q)=CVdV + Ctdt + Cqdq
dR=P(t)dq + q(dP/dt)dt
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出V、q和t的最优组合: 0=Vq -CVVq –Cq -P(t)。
根据杜能农地竞租函数,该书同样也可推出城市厂商的竞价函数。
竞价函数使厂商面对这些价格时,在区位间是无差异的。
换言之,若土地价格随着距离变化,则厂商在任何区位所赚取的利润均将相同。
同样,根据杜能农地竞租函数,该书也推出了家庭的竞价函数。
换言之,在一定效用水平下,家庭的竞价函数表示家庭在不同区位的满足度是无差异的。
阿隆索(1964)提出的竞价函数将杜能的农地竞租函数延伸到城市土地,为城市土地利用和地租的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对城市地价与土地利用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土地需求的分析,忽视了土地供给对土地利用和地价的影响。
换言之,阿隆索仅仅考虑的是土地需求者(家庭和厂商)如何通过竞争获得土地,如何在城市中进行区位选择,而土地供给者被动地接受土地需求者的选择。
另外,该书也没有说明为什么土地需求是重要的,哪些原因导致了竞价函数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