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 佛教盛行, 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建__安__文__学__、东 晋陶渊明的_田__园__诗__、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_杜__甫___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 为“诗仙”和“诗圣”。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
2.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 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 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的故事(参右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解析 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佛教对中国绘
2.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__赵__州__桥__,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① ②印 火刷 药术::唐唐中朝期已的有书了籍记 __雕_载_版_了_印_火_刷_药__的_的配佛方经;、_唐_日_末_历__和,书火籍药。开始用于
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唐朝_僧__一__行__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__千__金__方___》;唐高宗时编修的《__唐__本__草____》,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
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史论要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 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2)体现民族融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 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3.阅读“唐招提寺”(见教材P46)
信息解读: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 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
探究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宗教的多元化 史论要点
1.宗教的多元化 (1)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 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 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等。 (2)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对儒 学发展构成冲击。
2.阅读教材P44“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 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 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3.阅读教材P45“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
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
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答案 A
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
仅是表面现象而非根本目的
B.抬高孟子地位, 宣扬格物穷理
朱熹的主张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材料未涉及 与材料主旨“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相符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此举措促进唐诗的繁荣。
答案 B
探究三 (核心素养)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可能是( )
A.《女史箴图》
B.《禹贡地域图》
C.《齐民要术》
D.《高逸图》
答案 A
2.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
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解析 依据材料“……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结合所学知识,
域的新成就。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_独__尊___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 之势。 (2) 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__佛__教___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_儒__学___为主,调和并吸 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画产生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1】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强调唐代儒学的道统性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认识三国两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课
晋南北朝至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 标
隋唐时期在 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导
思想文化领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航
2.佛教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以其思辨的繁富和巧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2)佛教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特别是语言学。 (3)佛教文化的传入,给当时的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点训练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见教材P44)
信息解读:《洛神赋图》中以形为基础,通过形来传神,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 性格神气。
பைடு நூலகம்
2.阅读“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见教材P45)
信息解读:《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发现,1907年被英国斯坦因 盗走,现藏大英图书馆。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反 映了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2)发展①②魏唐晋朝南:北奉朝行:三在教并 _民__行间__政__策广,为奉传_播老__,_子_主_为张祖“先_贵_,_儒_道__教”最和受“尊尊崇道。”。
3. 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 ②魏 武晋 则南 天北 时朝 期时 :期 在: 社吸 会收 上佛 有、 很道 大的 发思 展想 ,, 形渐 成趋 不中 同国 宗本 派土 。化 其。 中 __禅__宗___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2.艺术
成就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书法
唐代 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 最为有名 “颜筋柳骨”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绘画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 吴道子, 被尊为“__画__圣__”
雕塑
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山西大同__云__冈__石__窟__、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_莫__高__窟___等,是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主要体现佛教文化的影响
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__祖__冲__之__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__齐__民__要__术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图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_禹__贡__地__域__图___》,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43“历史纵横”:根据材料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影响
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 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中外文化交流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社会才会进步
1.佛教 (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_天__竺___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__法__显__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__玄__奘__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__西__域__、印度 文化, 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 (4)唐朝高僧_鉴__真___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__空__海__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 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