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方法和标准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1.1 所属区域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1.2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参观者)的活动。
1.3 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无论是本公司提供的还是他人提供的。
2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如下方面:2.1 三种时态2.1.1 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并延续到现在的。
2.1.2 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状态。
2.1.3 将来:可以预见的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设备等新产生或在维护、改进、报废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
2.2三种状态2.2.1正常状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2.2.2异常状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2.2.3紧急状态:指发生爆炸、火灾、洪水、毒物泄漏等重大突发性事件。
2.3六种危险和有害因素类型2.3.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3.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3.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3.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3.5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3.6其它危险和有害因素2.4作业活动的划分2.4.1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2.4.2地理区域划分;2.4.3按设备或装置划分;2.4.4按作业任务划分;2.4.5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3 危险源的辨识方法询问交流: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交谈工作中的危险源。
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生产厂家、文献资料获取有关危险源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4各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时应有员工代表的参与。
5风险评价5.1评价原则风险评价首先用“定性法”进行评价,对不能用“定性法”评价的,用“半定量法(DLEC法)”进行评价。
5.2风险评价方法5.2.1定性法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按A级管理);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按A级管理);直接观察到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按A级管理);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按A级管理);对属《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所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按A级管理);满足上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不可容许风险。
对国家级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的危险源其临界量或危险性接近判定标准的(按B级管理)。
5.2.2 DLEC法5.2.2.1计算公式是: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D—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D:危险性分值备损坏和财产损失时,E统一取固定值1。
C的取值如下表D—危险性分值5.2.2.4用定性法判别(不含对国家级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的危险源其临界量或危险性接近判定标准的)和LEC法打分为五级的为不可容许风险。
5.2.2.5 风险评价级别定性或定量判别的依据a法规和其他要求;b企业的方针、目标;c事故、事件、不符合项和预防措施记录;d检查/审核结果;e相关方要求;f类似事故、事件信息;g与企业的设施、工艺流程和运行活动有关的信息;h半定量评价(LEC法, D=LEC)。
i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9)5.2.2.6重要风险的确定: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应判定为重要风险:1)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2)相关方有合理要求或抱怨的;3)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控制措施的;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没有适当的控制措施。
5)依据LEC法(h)或其他风险评价级别判别法(a~i)判定风险等级在三级及以上的危险源。
5.2.2.7风险控制策划风险控制策划应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措施,将个人防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制定的风险控制计划要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5.2.2.8风险的控制方式1)制定目标及管理方案;2)制定运行控制程序;3)培训与教育;4)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5)加强现场监督检查;6)保持现有措施;5.2.2.9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1)各工段组织本单位的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由班组长负责填写《危险源辨识基础调查表》,报工段长进行审核。
2)工段长根据《危险源辨识基础调查表》,经过分析评价,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报安环主管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审核。
3)实业部经过汇总整理,形成《危险源辨识基础调查表》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经过评价和策划,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清单》,经主管副部长审核和部长批准后,报安全环保部。
4)安全环保部将各单位的《重大风险控制计划清单》进行评价和策划,填写《公司重大风险控制计划清单》,经安全环保部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执行。
安全环保部将《公司重大风险控制计划清单》反馈给各单位。
5)安全环保部和实业部要把重大风险作为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运行控制的依据。
5.3 危险因素分类:5.3.1 物的不安全状态5.3.1.1 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1)设计不良 a.强度不够; b.稳定性不好; c.密封不良; d.应力集中;e.外型缺陷;f.外露运动件;g.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h.构成的材料不合适;i.其他。
2)防护不良 a.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 b.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 c.缺乏PPE或PPE不良; d.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e.其他。
3)维修不良 a.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 b.出故障未处理; c.平时维护不善; d.其他。
5.3.1.2 物料1)物理性a高温物(固体、氯体、液体); b.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 c.粉尘与气溶胶; d.运动物。
2)化学性a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b自然性物质;c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d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e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3) 生物性a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b传染病媒介物;c致害动物;d致害植物;e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
4) 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
5) 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
6) 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a电离辐射(X射线、γ离子、β离子、离能电子束等);b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紫外线等)。
5.3.2 人的不安全行动5.3.2.1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1)没有按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使用不合格的机械、工具、用具等;2)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3)机械运转超速、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4)其他。
5.3.2.2 不采取安全措施1)不防止意外危险;2)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3)没有信号就开车;4)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5)其他。
5.3.2.3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1)运转中的机械装置;2)带电设备;3)压力容器;4)加热物;5)装有危险物的装置;6)其他。
5.3.2.4 使安全防护装置失效1)拆掉、移走安全装置;2)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3)安全装置调整错误;4)去掉其他防护物。
5.3.2.5制造危险状态1)货物过载;2)组装中混有危险物;3)把规定的东西换成不安全物;4)临时使用不安全设施;5)其他。
5.3.2.6使用保护用具1)不使用保护用具;2)不穿安全服装;3)保护用具、服装的选择、使用方法有误。
5.3.2.7 安全放置1)使机械装置在不安全状态下放置;2)车辆、物料运输设备的不安全放置;3)物料、工具、垃圾等的不安全放置;4)其他。
5.3.2.8 接近危险场所1)接近或接触运转中的机械、装置;2)接近或到货物下面;3)进入危险有害场所;4)攀爬或接触易倒塌的物体;5)攀、坐不安全场所;6)其他。
5.3.2.9某些不安全行为1)用手代替工具;2)没有确定安全就进行下一个动作;3)从中间、底下抽取货物;4)抛掷代替用手、绳索传递;5)不必要的奔跑;6)作弄人、恶作剧;7)其他。
5.3.2.10 误动作1)货物拿得过多;2)拿物体的方法有误;3)推、拉物体的方法不对;4)其他。
5.3.2.11 其他不安全行动5.3.3作业环境的缺陷5.3.3.1作业场所1)没有确保通路;2)工作场所间隔不足;3)机械、装置、用具、日常用品配置的缺陷;4)物体放置的位置不当;5)物体堆积方式不当;6)对意外的摆动防范不够;7)信号缺陷(没有或不当);8)标志缺陷(没有或不当)。
5.3.3.2环境因素1)采光不良或有害光照;2)通风不良或缺氧;3)温度过高或过低;4)压力过高或过低;5)温度不当;6)给排水不良;7)外部噪声;8)自然危害(风、雨、雷、电、野兽、地形等)。
5.3.3.3作业方法的缺陷1)作业程序有错误。
2)使用不合适的机械、装置。
3)使用不合适的工具、用具。
4)人事安排不合理(技术不当、身体条件不合适、负荷超限、禁忌作业等)。
5.3.4 职业病分类5.3.4.1尘肺。
5.3.4.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5.3.4.3职业中毒。
5.3.4.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3.4.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5.3.4.6职业性皮肤病。
5.3.4.7职业性眼病。
5.3.4.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5.3.4.9职业性肿瘤。
5.3.4.10其他职业病。
5.3.5事故类型分类5.3.5.1坠落、滚落: 指人从树木、建筑物、脚手架、机器、乘坐物、梯子、阶梯、斜面等处落下。
包括与车辆式机械(如铲车)等一起滚落的情况。
包括因坐立的场所动摇而坠落,以及因坐立的场所倒塌而坠落、不被掩埋而是碰到了其他物体(包括地面的情况)。
不包括交通事故。
触电坠落算“触电”分类。
5.3.5.2摔倒、翻倒: 指人因摔倒、绊倒、滑倒而碰撞了物体致伤。
所以会摔倒,是因为人推动平衡、失去保持竖直状态的能力造成的人体运动。
如倒在通道或工作面上,倒在、撞到物体上。
碰撞点与人在大致同一平面上。
包括与车辆或机械等一起翻倒的情况。
不包括交通事故。
因触电摔倒则归入“触电”分类。
5.3.5.3碰撞: 指除上述两类之外,以人为主动方面碰撞到静止物体或运动物体的情况,包括被推、被摔后与物体碰撞。
例如人碰了起吊货物、机械部分。
包括与车辆式机械的碰撞。
不包括交通事故。
5.3.5.4飞溅、倒塌: 指飞溅的物体、落下的物体为主动方面碰撞到人、人被碰撞。
包括砂轮的破裂,切断片、切屑等物飞溅,包括自己拿的物体掉在脚上。
但容器破裂后的飞溅物伤人,则归入“破裂”类5.3.5.5坍塌、倒塌: 指堆积物、物料脚手架、建筑物等散落和倒塌碰到人,人被碰被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