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计划
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院培养的路径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院培养的路径设计——兼论
地方高等艺术教育的存在价值及发展选择
时间:20XX年11月2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admin点击:38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大学的责任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XX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第三十三届会议又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强调文化对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流派此起彼伏,这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神话、礼仪、工艺及建筑正逐渐消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文化生态产生了急剧变化,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存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人的生存能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存续的基础,而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持守能力,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存续的决定因素。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努力,并
取得了显著成绩。

20XX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对
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0XX 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设立了保护工程专项资金,一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0XX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XX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又公布了第三批推荐项目名单,国家级非遗项目即将达到1400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初步建立。

与之相关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设立和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等成效显著。

事实表明,地方法规制订、政府保护举措实施、给传承人发生活补贴解决生活保障等系列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但在这个过程中,保护的僵化、挂一漏万不可避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更是比比皆是。

保护和促进文化发展要坚持经济和文化发展互补原则,文化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同样重
要,且所有个人和民族都有权参与两者的发展并从中获益;要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文化多样性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财富,保护、促进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

因此,要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原则,要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体责任,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传承保护能力——这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引入以人才培养为任务的“大学”,让大学担当其应负的责任甚为必要。

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多地强调“培养人的理性、理智和心灵”,现代大学逐步明确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及人才功能的发挥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围绕人才培养开展的科研、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影响社会的发展。

大学成为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职能和责任日益为社会认同。

因此,学校教育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生活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强化的必由之路。

云南民族众多,具有异彩纷呈的多样性文化资源,堪称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向来有“歌舞的海洋”的美誉,各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也特色互异,各有渊源。

作为身处这样环境条件下的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艺术院校,云南艺术学院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繁荣稳定、社会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明确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
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传统,通过50年的努力,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和东南亚
地区,强化了“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沉下去,浮起来,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服务”的形象。

与之具有相同区位特点的广西艺术学院,也在办学过程中明确了“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点,更好地服务广西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

西南民族大学打出了“举民族旗、走西部路、唱西南戏,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旗帜。

这些区域高校,都在立足地方、民族资源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承担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成为了传承文化、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较高人才培养平台。

大学作为教育、文化资源集中的人类文化传承、传播中心,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对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扩大传承队伍,提升传承人的素质和能力,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探索和实践传承人的学院培养机制,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学院培养路径设计
如何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又能在发展利用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必须在法制建设、政府能力建设、企业责任意识培养及传承人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努力。

但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承载文化信息的主要是人,
传承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承接者,而且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目的是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4条,强调“保护”中“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
(a)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主要通过:
(i)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
(ii)有关群体和团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iii)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活动;
(iv)非正规的知识传播手段。

(b)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以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活动;
(c)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

针对传承人的培养,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应主动担当,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探索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实践高校传承文化的使
命。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学院培养,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和完善文化管理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承担文化传承的主导责任。

1.加强立法保障。

只有健全的立法保护,才能使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得到保证。

2.项目引导,用好用足高校的教育资源,依托院校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中心)的建设力度。

根据各类高校的发展优势和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合理布点,加大项目扶持力度。

3.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加强引导,根据各高校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调动各高校参与传承人培养教育的积极性,分层次、分类别明晰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建议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浓厚兴趣并具备一定传承水平的
少数民族青年中,选拔优秀分子进入高校接受本、专科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