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讲道家的法律思想PPT课件
第四讲道家的法律思想PPT课件
“无为”的结果: “我无为而民自化(感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自己走上
轨道),我无事而民自富(自求多福),我无欲而民自 朴(自然朴实)。”《老子·五十七章》
2)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用行政、法律等办法加以消除。 经济上:“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章) 法律上:“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 精神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 制造禁区,使人不敢为欲求利:“罪莫大于可欲。” (四十六章)“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七十四章)
第二,是规律性的“道”。
“反者,道之动。”(四十章)
①对立转化的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 章——塞翁失马)
②返本复初——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 点。
“有物混成……周行(与‘返’和‘复’同义)而 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2)“道”的法律特点
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 法律理想的最后归宿。因而,“道”也是一个融哲学、伦理、
法律为一体的概念。 “道”中的法律世界有以下特征:
A.混沌 这种混沌和“忠”、“孝”、“仁”、“义”、“法令” 以及各种规范形成鲜明的对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十八章》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 章》) B.法律与自然的一体化
因自然、因道,即因循、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 无为法律。
2.无为法律:少扰民与愚民
《老子》的法律思想的主旨 ——“无为法律” ”有为”是产生祸乱之源,“为无为””首先 就是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 无为决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无为是一 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无为无不为”(三十七章、三十八章、四 十八章)
• 四是知足。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 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 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 身退,天之道也。 ”
• 五是见微。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 于其细。”
4.理想的治道
• 老子虽轻社会而重个人,但并非不主张人和法律 毫无发展,他实际上于消极中寓积极。
• 在政府施政的程序上,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又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就是说:既然要为民众 服务(欲上民),就必须处处以民众的需求着想 (言谈举止都离不开民众的需求——言下);要 领导民众前进(欲先民),在利益面前的“索 取”、“取得”之上,必须把民众的利益摆在政 府的前面(身后)。
• 一是濡弱。老子认为,柔弱足以自全,而 刚强必折,不争可以致胜。
• 二是谦下。老子认为,若以谦下用于政事, 则安内和外,均可稳操胜券。若以谦下用 于外交,其利亦大而至确。因为国际纠纷 之起是由于大国挟势以凌小,弱国负气以 抗强。苟能互以谦下,则相安无事。
• 三是宽容。彻底奉行宽容之术,甚至私人 恩怨好恶,权利义务亦不要加以计较。
“无为法律”内容
1)统治者减少活动 总的原则是“三去”——“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具体要求: 薄税敛:“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 十五章) “朝甚除(朝廷非常败坏),田甚芜,仓甚 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饱足)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强盗头子)。” (五十三章) 轻刑罚:“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慎用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 尚节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要治,二要谨慎
1)“道”的概念:多层次性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为一切存在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曰大。”(《老子·二十五以成,命之曰 道。”《管子·内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 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 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远,远曰反。”
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 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 式和处世的方法了。
当“道”落实、作用于万物,而内化形 成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这是“德”; 同样,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 则的“道”,也是“德”。
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 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 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
• 老子思想中的理想政体倾向于“虚君民治”。
• 老子所推崇的治道中仍有宗法法律和原始 部落民主制的影子,这恐与老子受周之宗 法制和楚之部落文化影响有关。
(二)庄子的法律思想
• 庄子,名周,宋人。公元前369——前286年之间, 战国时期著名隐士。他曾做过漆园吏,有时又以 编织草鞋为业。
•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明显的春秋楚文化特 征,楚之早期为一种部落制组织,组织松 散。老子不仅反对专制主义,还反对西周 宗法制社会。
• 不过,老子对需要自由乃人之天性,反对 政府对人之本性的发展予以过多的限制,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处世之道
•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将“反”之 原则应用与人生处事,可得以下之五术:
第四讲 道家及阴阳五行家 的法律思想
一、先秦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宋人, 后迁楚地。 曾担任过周守藏室史。与孔子论 过礼。后避官隐去,不知所终。 在隐逸前,曾受关令尹之邀, 著书《道德经》,又称《老子》。
1.道与法律
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法律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 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所以, “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 了他的社会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