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网络行为习惯提升网络道德素养
关键字:网络行为习惯网络道德
摘要: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根基。
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网络行为习惯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
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涵义,其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所处的环境特殊。
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又称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中。
这种虚拟的现实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实现的。
其二,交往的方式特殊。
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的特点。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
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
所处的环境特殊。
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又称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中。
这种虚拟的现实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实现的。
其三,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亟待解决。
网络的匿名性同时也导致了随意性。
在互联网缺乏监督力量和手段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依靠法律的、伦理的宣传,只有依靠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来制约这种现象的发生。
显然,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比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的虚拟交往行为必将对古老的伦理学产生新的影响。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反差,引发许多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不良网络行为习惯产生的危害
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在快速步入信息网络时代。
遍布全球并仍向四处延伸的互联网络,逐渐把分处于世界各地的机构、群体和个人,日益紧密地联接、联系在一起,最终的趋势,必将会是把它们共同融入一个新的电子网络世界之中。
但是,有些网络行为的主体,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会造成下列危害:其一,行为上和心理上的依赖感。
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当事者,即平时人们所称的“网民”、“网友”或“网迷”来说,他们不仅会在行为上对电脑和互联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比如每天都必定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操作电脑和到网上去“走走看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心理上,也对电脑和互联网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正如同其他类型的成瘾性一样,人们有时也会沉陷于电脑和互联网络之中,难以自拔。
一旦离开,则会感到怅然若失、百无聊赖。
其二,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本丧失。
由对电脑和互联网络深深的依赖所决定,沉溺于电脑网络的人,仅仅凭借自身的理性,很难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所能做到的,也无非就是“跟着感觉走”,被电脑和互联网络里的各类信息“牵引着”往前走,而至于究竟要走向何处、走下去有什么意义,却都难得有心思去考虑。
情况严重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甚至会对做出“下网”和“关
闭电脑”的决定都感到“力不从心”。
受其所处的年龄段的限制,以及相对简单的社会阅历的制约,青少年往往在判断是非和自我保护等方面,不能够做到像成年人那样更为从容地去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纷扰。
其三,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出现紊乱。
电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脑和互联网络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愈来愈紧密地融入普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一天天地加大,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对于那些不能妥当地处理自己与电脑和互联网络这一“常用工具”之间关系的人而言,他们的痴迷,势必会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打乱。
这时,电脑和互联网络,就不仅不能成为提升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手段,反而会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
一旦人们沉溺于互联网络,其要“重返”和“回归”原有的生活状态,就变得相当困难。
其四,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人们一旦痴迷于电脑和互联网络,那么,对他们来说,社会生活中其他的一切,就都失去了价值,就都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了。
他们做出的唯一选择,就是每天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端坐在电脑前、徜徉于网络中。
而长此以往,不仅他们的身体机能会发生某种障碍或变异,而且,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对未成年人来说,网络行为失范对其造成的侵害,主要见于人身侵犯、隐私权侵犯和情感侵犯等方面。
研究者提到,在我国,“对青少年网上侵害行为以隐私仅侵犯、情感侵犯和性侵扰较为多见。
盗窃别人帐户密码、偷看他人信件以及利用互联网宣扬别人隐私事件在网上时有发生,对女性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扰行为则随处可见。
”
三、提升网络道德水平的重大意义
网络道德:指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这种规范从其功能来看,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网上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达到保障网络正常运行的目的。
社会舆论所公认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为民、慎独守法、文明诚信。
“爱国为民”是网络道德基本内涵的基础,是保证“慎独守法”的条件。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恪守“慎独”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也才能体现出“文明诚信”。
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培养就是在学校中对中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使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的观念,并且能自觉地用网络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的教育活动。
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培养进行研究就是要探索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以扩展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即提高学生的自护、自辨、自制、自省能力。
自护——就是学会保护自己,上网有节有度,能避免网络的不良影响。
自辨——就是学会自己判断、辨别网络信息的好坏的能力。
自制——就是学会控制自己,抵御各种诱惑。
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
自省——就是自己检查和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醒、告戒自己在使用网络时不犯错误。
四、提升网络道德水平的方法途径
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网络素养、能力、道德教育,其主要途径和方法如下:
网络信息素养既然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那么跟任何手段和工具一样,他们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
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会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
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陈至立部长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制裁等种种道德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已遇到严重困难。
现行社会法律、道德等的局限以及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道德、法律、政治上去控制和引导都十分困难。
网络教育,成了世纪之交突现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士群著《网络道德》,2001年5月,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林小妹《网络道德教育要因势利导》,2001年11月,发表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3、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2002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4、王丽萍《浅谈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2001年6月,北大附小网站。
5、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出版。
6、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1998年5月,北京出版社。
7、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2003年3月,科学出版社。
8、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2002年,《中国教育报》。
9、李虎《慎独是网络道德的基本吗?》,2004年4月,博客网站。
10、姚建华袁琳姜歆远《小议网络道德弱化》,2002年12月,新闻前哨网站。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3. 《义务教育法》
4. 《未成年人保护法》
5. 扬州市平山中心小学陆坚《培养道德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6. 《中国教育报》叶莎莎《社会公德在校园学生学会感恩并不能》
7. 嘉兴三中俞国英《抓实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8. 浙江省宁波市曙光小学姚永盛《加强信息道德素养教育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9. 绵阳市御营小学熊正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培养》
10. 北大附小王丽萍《浅谈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