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 15 V o1.3 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 a 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99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李博文王聪杜娟高长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

黄氏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

现将《四圣心源》7 首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弘扬光大。

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伍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099—04 DOI :10.13424/j.cnki.t o tem.2015 .05 .041 《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

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

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

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弘扬光大。

1 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释名】本方名取义于《周易参同契》中“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 黄芽” 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

【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

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

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

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

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 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 l2 J ,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

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

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

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

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

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加减】若因中气虚衰而导致的“ 四维” 病变,可统用“ 黄芽汤” 加味治疗,如肝血左郁则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凝涩不行,加桂枝、丹皮疏肝;肺金右滞则气病,气病则痞塞而不宣,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理肺;心火上炎则神病,神病则惊怯不宁,慌悸烦乱,加黄连、白芍清心;肾水下寒则精病,精病则遗泄而不秘,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温肾。

黄芽汤药仅四味,但配伍恰当,法度严谨。

深得仲景组方之秘,并充分体现了黄元御扶阳抑阴,崇尚脾土的一贯主张,堪称其核心代表方剂。

其它证治,无离左右,化裁出许多方剂,详见表1。

现代中医药· 1oo · Modem tional C hinese M edicine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 0 15 V o1.35 No.5 2 立天魂汤示复阳精要【组成】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

【释名】关于天,《灵枢经水》日:“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魂,黄氏认为“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 (《四圣心源· 天人解》) ,天与魂均属阳,故黄氏将主治阳虚的方剂命名为天魂汤。

【方解】此方为黄氏重视阳气代表方。

《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论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L4 。

”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

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

对于阳虚的产生,黄氏认为是因“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四圣心源· 劳伤解》) ,故治宜“ 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因此,黄氏在黄芽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桂枝,以附子、干姜暖脾温肾;人参、桂枝,达升肝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升脾陷。

全方重在培土升脾,亦未忘达肝温肾。

一方之中三升并进,唯其脾升、水升则下寒渐释,木升则阳化有源,诸药组方,共同温补脾肾之阳。

【加减】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

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3 拟地魄汤解阴虚之治【组成】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 ,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

【释名】地,《灵枢经水》日“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魄,黄氏论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 ( 《四圣心源· 天人解》) ,地与魄均属阴,故黄氏将主治阴虚的方剂命名为“ 地魄汤” 。

【方解】对于阴虚的产生,黄氏认为“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四圣心源· 劳伤解》) 治疗上,“ 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此,地魄汤以甘草、半夏培土降胃;五味子敛降肺金;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元参清金益水,润藏肾气;牡蛎敛神以助藏精。

本方虽药仅七味,却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甘草运转中焦,二是以麦冬、元参、芍药滋阴降火,三是以半夏、五味子敛藏中气,四是以牡蛎镇降心神,最后达到“ 降肺胃以助收藏” 的目的。

【加减】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

此补阴之法也。

4 用下气汤统气病之法【组成】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15 Vo1.3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 i eine · 10 1 · 【释名】下,向下;气:肺胃之气。

下气,即推动肺胃之气沉降,使滞气随降而旋消。

【方解】对于气滞之因,黄氏认为多由肺胃气机不降所致,其在《四圣心源· 劳伤解》中论日:“ 凡痞闷暖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气无下降之路。

” 而肺胃气逆后,易出现上热下寒,即“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

对于此种状态,治宜“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 以此为法,黄氏下气汤用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因“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 ,故以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三味合用,调理后天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扶正抑邪。

针对肺气上逆,用五味子,杏仁开肺郁而降肺逆;肺胃气逆,气滞于中,以橘皮理气和胃;贝母,芍药清润上焦郁火。

全方重在调中降胃,又兼顾于清金肃肺,唯其肺胃并降,滞气随降而旋消。

【加减】黄氏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在下气汤基础上,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活人无数。

5 制破瘀汤促瘀血之化【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

【释名】破:①碎,不完整,②分裂;瘀,血液凝滞。

破瘀汤,言本方功用可使凝滞不易流动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即有活血化瘀之用。

【方解】血瘀的病机,黄氏认为是由阳气亏虚导致乙木生发不足所致,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为肝藏血而主疏泄,血性温和而升散。

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若水寒土湿,阳衰阴盛,温气抑郁,脾土滞陷,生气遏抑,肝无上达之路,则木陷而血瘀。

本病因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故不可专用清润,治宜“ 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破瘀汤中以甘草、茯苓培土渗湿;桂枝、干姜升达肝脾;首乌养血滋肝,熄风润燥;丹皮、丹参、桃仁活血化瘀。

同时黄氏还强调:“ 水土湿寒,中气抑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

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天枉人命,百不救一也。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6 遣玉池汤固精之遗泄【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释名】此方为黄氏治遗精之方。

精为生而之来,藏于肾,肾五行属水,故方名玉池,寓意本方可固精止遗,使精水敛藏于玉池之内而不妄泄。

【方解】‘‘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

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黄氏认为,遗精的发生,根源在于肝脾不升,是由于脾湿导致脾阳虚衰,“ 生气不达” ,乙木生发不及,致使木气下郁,则疏泄太过,“ 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四圣心源· 劳伤解》) 。

为此,黄氏创立“ 玉池汤” ,方中用甘草、茯苓培土渗湿,使己土行其“ 东升” 之职;桂枝、芍药疏肝清风,升达木气;龙骨、牡蛎固涩敛精,助肾行封藏之职;配合附子、砂仁温水行郁,使肾暖脾升则精升而不走。

如此配伍则“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 ( 《四圣心源· 劳伤解》)对于遗精之治,黄氏还告诫日:“ 人之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加减】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