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2013.9.B19世纪产生的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两者交叉共生的基础上,产生了科幻乌托邦文学。
小说家们以建构未来幻想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现状的批判性反思。
提及“乌托邦”一词,人们一般想到的就是英国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创作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小说——《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本是莫尔的臆造,意思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事实上,乌托邦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鸟》描写的“云中鹁鸪国”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①。
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公民内部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的国家。
乌托邦文学表达了一种超越性的反思现实的态度。
一19世纪是乌托邦文学复兴的时代,同时也是科幻小说产生的时代。
从17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便开始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乌托邦代表作品如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哈林顿的《大洋国》都带有明显的科学探索色彩。
西方科学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又迎来一个发展高峰,科学开始介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
19世纪欧洲的显著时代特征是科学态度和功利思想。
“进步和目的论观念成为19世纪欧洲思想主潮,形成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和新的历史哲学。
”②科学乌托邦在19世纪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人们相信人类社会日益进步,人性可以无止境地趋于完善。
科学的发展似乎有可能把乌托邦由理想变成现实,“于是乌托邦不再是一地点,而是一时间,存在于未来发展之中,而不是未知的异国绝域。
”③从17世纪的乌托邦文学开始,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畅想在作品中占了相当的部分。
其特征是对一种古老学科的无限发展的构想(比如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对占星术和天文学的信心),或者是对刚刚露出苗头的新技术的乐观期待(比如贝拉米的音乐电话机),也有的预言,包含的是一种对改造世界的人性化要求(比如气球和潜水艇的出现)。
培根的《新大西洲》更是充满了诸如活体解剖、植物嫁接、人造气味、电话、飞机、视觉幻影等等的新奇念头。
人们无法想象未来理想而美满的生活方式中,却缺乏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
当这类技术预言成为一种小说创作和欣赏的品味时,科学幻想小说也就随之诞生了。
诞生于19世纪的科幻小说是人类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美国科幻评论家和作家詹姆斯·冈恩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变革对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
科幻小说可以描写过去或未来,也可以描写遥远的地方。
科幻小说所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同时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
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是整个文明或整个种族处于危亡之中。
”④纵观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科幻小说和乌托邦文学在发展脉络上始终交叉共融。
乌托邦文学往往通过虚构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达到反思现实社会的目的,而科幻小说则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想进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因此,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关注上,两者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革新,科幻题材的作品显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科幻小说由“旁枝末节”进入到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中。
“乌托邦文学在18世纪已经出现了和其他文类混杂的情况,古典类型的乌托邦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正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科幻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⑤二188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出版了一部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说《回顾:2000—1887》。
作品描写一位长期患有失眠症的青年人在1887年的一个晚上被医生催眠。
碰巧,当晚房子着火,主人公被埋在地下,直到2000 年才被发现。
2000年的美国已经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个人富裕取代了社会贫困,国家免费教养公民到二十一岁,每个人都按才能分配职业,领取同样的报酬。
这种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在之前的乌托邦小说中并不罕见,但《回顾》独特意义在与时空上的变换。
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太阳城》,传统的乌托邦是同时代的海岛或者未知之地,而《回顾》首次描绘了未来理想世界的图景,更近似于科幻小说时间旅行的题材。
在作品中,还首次出现了“取货证”(the credit)——用来领取分配物品的凭证,类似于现代社会的“信用卡”(credit card),贝拉米还预言了音乐电话机的出现,和今天的无线电广播接近。
尤其是他对出版业的设想:未来的出版部门不再有审查权,任何人的书都可以无条件出版,作者从自己的年度配给中支付第一次出版费用,畅销书的作者就可以此为业。
从今天的角度看,可以将这种方式看作网络写作及传统出版的结合。
受到《回顾》的影响,英国威廉·莫里斯在1890年发表了他的《乌有乡消息》,这部作品本意是驳斥贝拉米的“和平进化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回顾》结构类似,主人公在睡眠后,做了一场梦,在梦中发现自己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英国。
工人阶级通过武装革命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个新世界没有私有财产,交易不用货币;人人热爱劳动,劳动不再是换取生活资料的手段,而成为一种愉快的习惯。
在作品最后,莫里斯满怀信心地说:“是的,毫无疑问!如果其他的人也能像我这样看到这一点,那么,这不应该说是一场幻梦,而应该说是一个预见。
”值得深思的是《回顾》和《乌有乡消息》都把完美的未来世界设置在并不遥远的2000年后。
这似乎是一种希望或者说展望,人类距离理想世界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
19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人们对未来满怀信心,坚信理想的社会总有一天会实现。
“历史已经把一切准备就绪,而且在科学和社会主义的现代乌托邦里,历史已指明了它的终点所在。
在19世纪迅速工业化的欧美,一个实在的乌托邦正在显现。
……对完美状态作哲学思辨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⑥真正成熟运用科幻手法创作乌托邦小说的大师是英国的威尔斯。
科幻小说界一般认为他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分别开创科幻小说“软科幻”和“硬科幻”两大流派。
但凡尔纳看重对科技发展的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王小菲想象,而威尔斯则更注重作品的人文关怀。
他认为世界大战即将在人们翘首欢呼期待的新世纪发生,而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杀人武器空前地具有恐怖的毁灭力。
威尔斯的成名作《时间机器》被认为是世界科幻小说史上第一部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发明了时间旅行机器来到80万年之后的世界,这时候已经是“人类文明的衰退期”,人类分化成“埃洛依”和“摩洛克”,埃洛依生活在地面上,由从前的贵族演变而来,形体纤弱美丽,智力、体力低下,一方面靠地下丑陋的摩洛克养活,另一方面又被他们所捕食。
《时间机器》用科学寓言的方式辛辣地揭示了20世纪英国社会无产阶级和有产阶层的尖锐矛盾,20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济世救人的良方,威尔斯显然对此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他认为如果没有人性的进步,单纯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威尔斯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对科学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了科技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关注,可以说,威尔斯在科幻小说和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三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乌托邦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论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在“反思现实社会,注重人文关怀”这个关键旨趣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19世纪,在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乌托邦由文学的虚构变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是19世纪的乌托邦,是真正的现代的乌托邦。
”⑦所以,乌托邦开始由文学的构想变为科学的现实,但是乌托邦本身便具有虚幻性质,卡尔·曼海姆认为区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实现,一旦乌托邦成为现实,它便成为了在场,成为了现存固有程序的维护者,乌托邦思想家们为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动机是高尚的,但他们不懂得,由于人自身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社会注定不会臻于至善至美。
“几乎在乌托邦思想产生的同时,就有所谓反乌托邦思想的出现。
如果说乌托邦以人性善为前提,反乌托邦思想家们则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
”⑧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贫富差距增大等社会现实打碎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乐观期望,人们普遍陷入了一种悲观、低迷情绪,于是出现了反乌托邦小说。
由于《弗兰肯斯坦》表达的对科学的悲观态度,有的学者把这部小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出现的标志,而把此前称为乌托邦科幻文学时代”。
⑨20世纪后期,反乌托邦文学兴盛起来,以乔治·奥威尔《1984》为首,扎米亚京的《我们》以及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同时,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政治形式的激变,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科技理性、极权主义等对人的负面影响更为关注,和传统的乌托邦小说不同,反乌托邦小说建构了未来梦魇般的社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反写托邦小说走上历史舞台,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多丽丝·莱辛的《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等。
传统的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一般从男性视角展开,女性或者是“天使”或者是“妖妇”,如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女主人列宁娜被作者描绘为一个空虚、浅薄的交际花。
而在女性主义反乌托邦作者的笔下,性别问题同社会政治、极权主义等联系起来,女性成为叙述的主体。
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者“我”是未来社会中充当生育工具的“使女”,使女们没有名字,由表从属关系的“Of”和为之服务的某位大主教的姓构成,她们成了国有资源,全部的意义就在于为当权者阶层——大主教生育孩子。
女性主义反乌托邦小说尖锐地揭露了男权中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异化,虽然对现实中的两性关系问题有所夸大,但无疑有强烈的讽喻意义。
结 语“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可以说是同源同根,两者的发展脉络始终交织互叠,而且都表现出强烈的幻想色彩。
乌托邦文学需要借助科幻因素,驰骋想象,拉开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⑩科幻小说则借助虚构未来的幻想世界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式的反思。
作为一种亚小说文类的乌托邦文学,在文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和其他小说文类有交叉关系。
传统的乌托邦小说在艺术手法和结构方面比较单一,普遍遵循着一种套路或者模式,近似于政治或哲学著作。
20世纪以后,科幻小说在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几乎所有的反乌托邦小说都是采用科幻小说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构想美好未来的乌托邦小说、认为未来是暗淡无光的反乌托邦小说,归根到底,都表现出对人、人类社会命运的关注和反思。
注释:①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