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法及其编写、申报的基础知识
一、我国工法实施背景
1984 年11 月,日本大成建设公司以低于标底43%的价格中标云南鲁布格水电站9 km 长的输水隧道工程,标底价1.496 亿元,大成公司中标价8463 万元,1988 年12月工程竣工。
在施工中,大成公司除了先进的组织管理外,还采用了许多大成公司特有的工法,如输水隧道采用《圆形全断面一次开挖工法》、混凝土拌制采用《分次投料搅拌工法》,仅此两项技术就节约工程造价2 070 万元,显示了推广应用先进工法产生的巨大效率和作用,在我国引起很大反响。
1987年,国家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施工企业认真学习鲁布格工程,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工法经验。
从此,我国开始在施工企业建立和推行工法制度。
二、企业工法的意义和作用
(1)水电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要求具有三项国家级工法。
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也将与国家级工法数量挂钩。
(2)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积累和技术跟踪,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有利于加强企业的技术管理,推进企业技术管理规范化。
(4)有利于推广应用新技术,发挥企业整体技术优势,促进技术资源共享。
(5)有利于简化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和方式方案的编制工作,
提高其编制质量和编制效率。
(6)企业的工法体系形成后,对内可作为组织施工和技术培训的工具性文件,对外有利于工程项目的投标竞争与企业的开拓经营。
三、工法实施现状
1.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先后组织了9次国家级工法的评审,共评定和公布了869项国家级工法。
其中,铁路、建筑、石油天然气、化工等系统比较重视,不仅本系统的工法数量多、质量高,而且拥有较多数量的国家级工法。
2.电力行业工法开展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电力行业工法开展情况,起步较晚、成果较少。
在2007年建设部评出2005-2006年度国家级工法368项,其中电力行业有55项,按等级区分包含一级工法23项、二级工法32项,按专业区分包含水电工法为53项、火电和送变电各1项。
四、工法的概念
1.工法的定义
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
2.工法的特征
(1)工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工程建设。
它来自工程实践,并从
中总结出确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施工规律性,又回到施工实践中去应用,为工程建设服务
(2)工法既不是单纯的施工技术,也不是单项技术,而是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综合配套的施工技术。
如:编制工法不仅有工艺原理、工艺流程,而且有配套的机具、质量标准、劳动组织和技术经济指标等,工法综合地反映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内容上接近于“施工成套技术”。
(3)工法是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施工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系统有大有小,工法也有大小之分。
针对一个工程项目或单位工程的,可能是大系统;针对分部或分项工程的,可能是子系统,但都必须是一个整体。
因此,概括地说:工法就是用系统工程原理总结起来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
(4)工法的核心是工艺,而不是材料、设备,也不是组织管理。
采用什么样的机械设备,如何去组织施工,以及保证质量、安全措施等,都是为了保证工艺这个核心的顺利实施。
(5)工法是企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经验总结,是企业的宝贵的技术财富,并为工程管理服务。
3.工法的分类
(1)按工法的专业类别,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工业安装工程三个类别。
(2)按工法的级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级。
企业根据承建工程的特点、科研开发规划和市场需求开发、编写
的工法,经企业组织审定,为企业级工法。
省(部)级工法由企业自愿申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主管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负责审定和公布。
国家级工法由企业自愿申报,由建设部负责审定和公布。
五、工法的编写
1.选题
(1)通过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形成有实用价值、带有规律性的新的先进施工工艺技术,其工艺技术水平应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2)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而形成的新的专项施工方法。
(3)对类似现有的省(部)级、国家级工法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施工方法。
(4)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若干个分部分项工程工法进行整理而形成的综合配套的大型施工工法。
2.编写内容和要求
国家级和电力建设工法编写包括11项内容:前言、工法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环保措施、效益分析和应用实例。
其中,工法特点、工艺原理是编写的关键,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等是编写的重点。
(1)前言:概括工法的形成原因、背景和形成过程。
其形成过
程要求说明研究开发单位、关键技术研究过程和评审结果、工法应用及有关获奖情况。
(2)工法特点:说明工法在使用功能或施工方法上的特点,与传统的施工方法比较,在工期、质量、安全、造价等技术经济效能等方面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3)适用范围:适宜采用该工法的工程对象或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环保要求等。
某些工法还应规定最佳的技术经济条件。
(4)工艺原理:阐述工法工艺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并着重说明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①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是工法的重要内容。
应该按照工艺发生的顺序或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编制工艺流程,并在操作要点中分别加以描述。
对于使用文字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要附以必要的图表。
②工艺流程要重点讲清基本工艺过程,并讲清工序间的衔接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关键所在。
工艺流程最好采用流程图来描述。
③在介绍工艺流程时,对关键技术进行较详细介绍。
进行必要的施工组织及施工管理的介绍。
(6)材料与设备:说明工法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名称、规格、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主要施工机具、仪器、仪表等的名称、型号、性能、能耗及数量。
对新型材料还应提供相应的检验检测方法。
常规的材料和设备不要写入。
(7)质量控制:说明工法必须遵照执行的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规范名称和检验方法,并指出工法在现行标准、规范中未规定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方法,并要列出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要求,以及达到工程质量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
(8)安全措施:说明工法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地方(行业)有关安全的法规,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警事项。
(9)环保措施:指出工法实施过程中,遵照执行的国家和地方(行业)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中所要求的环保指标,以及必要的环保监测、环保措施和在文明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比如水土保持、大气、噪声污染、人员健康等。
(10)效益分析:从工程实际效果(消耗的物料、工时、造价等)以及文明施工中,综合分析应用本工法所产生的经济、环保、节能和社会效益(可与国内外类似施工方法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经济效益:直接(物料消耗、人工减少、造价降低);间接(与其他方案比,减少杜绝事故,提前工期产生的效益)
社会效益:推进科技进步;创造施工记录;提前工期对社会的贡献;环保方面。
另外,对工法内容是否满足国家关于建筑节能工程的有关要求,是否有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配套技术研发、集成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也应有所交代。
(11)应用实例:说明应用工法的工程项目名称、地点、结构形式、开竣工日期、实物工作量、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简要介绍),
并能证明该工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项成熟的工法,一般应有三个工程实例(已成为成熟的先进工法,因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推广的可适当放宽)。
对于在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材料与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中涉及技术秘密的内容,在编写工法时可予以回避。
申报国家级工法时,须在申报材料中加以说明,有关部门在审定时,应当按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秘密加以保护。
按照上述内容编写的工法,层次要分明,数据要可靠,用词用句应准确、规范。
其深度应满足指导项目施工与管理的需要。
3.编写工法的注意事项
(1)工法内容应确保安全,不得有安全质疑。
(2)依据要充分,必要的科学计算不能省略。
(3)具有可操作性,如何操作和质量如何控制要交待清楚。
(4)内容要详实,要展现创新意识、推广价值,防止简单事项罗列。
(5)先进性可全面阐述,切忌轻易否定类似的其它工艺方法。
(6)获得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电力科技成果奖的项目,要交待清楚是否鉴定、有否查新、有否专利、是否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