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论文放眼今天的中国媒体,伴随着都市报的兴盛繁荣和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代表的一批新闻栏目的产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已初露端倪。

所谓新闻娱乐化,不同于单纯的娱乐新闻。

前者是新闻业自身的走向,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表现手法给受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后者是作为新闻在题材上的一个内部分类而存在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的娱乐化走向也包含着娱乐新闻的变革。

那么新闻为什么要娱乐化首先,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有其理论根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有四大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和调节身心。

以往对新闻的认识更多的是与监测环境和协调关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我国的表现是强调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以党和人民的喉舌自居。

调节身心也即娱乐休闲功能被认为是文艺的领地。

然而事实上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功能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

也就是说新闻的几种功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

举例而言,有一幅取名为《流动的生命线》的获奖新闻照片,照片上是一起车祸发生后,肇事者和躺在地上的两个受害者在同一时间拿出手机联络外界,这幅照片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一起车祸的发生那么简单,受众还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便捷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与此同时照片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有忍俊不禁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就把传播的几种功能交叉在一起,很难说哪一种更为重要或突出。

既然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娱乐与新闻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确立新闻有娱乐化的可能,这种可能首先来源于现实的调查。

早在1992年山东省在进行受众调查时发现,电视观众的收视目的主要有四项,即娱乐消遣,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闻,了解方针政策。

其中“经常”和“总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观众明显高出其它各项,这表明观众的收视目的趋于一致。

选择娱乐消遣节目“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观众合计达71。

2%,仅有1%的观众对此不感兴趣。

这同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的结论是一致的。

新闻作为电视台的重要节目资源,其娱乐化的趋势是大势所趋。

这种趋势直接受到市场化的驱使,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方宏进在北京广播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电视是拍给广告商看的。

这句话多少有些极端,但是不无道理。

消费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生存不再单纯地靠受众的单方投入或者是政府的拨款,市场的介入必然要改变它的运作,媒体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眼球的争夺战,节目好看了才能吸引来观众,才能进一步吸引来愿意投资的广告商媒体,才能存在和发展壮大。

以新闻娱乐化走向十分明显的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为例,这个节目在2000年、2001年的全国广告招商及媒介推广会上分别拍卖出了1888万和4888万的广告天价,竞争之烈,人气之旺,令人咋舌,也充分证明了消费时代公众对媒体的支配力量。

一言以蔽之,新闻娱乐化就是要让新闻好看。

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媒介的风云变革中国的媒体对新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通过调查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社会心理需求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解气阶段,原因是文革过后人们的心理需要释放压抑;从1989年至1992年之间是解闷阶段,这一时期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心里彷徨、不知所措,而又无法正面释放,所以“只谈风月,莫谈国是”,从而出现了报刊的周末版大潮;1992年以后是解惑阶段,市场经济的来临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冲击,人们需要信息,解答疑惑,所以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了一批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栏目,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等。

时针指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众传媒的定位更加多元化。

由于改革开放仍在继续深入,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所难免,媒体作为公众的“出气筒”这一功能继续存在;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媒体所担当的解惑的功能也得以加强;除此而外,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努力,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精神消费的追求也愈来愈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水到渠成。

于是诞生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等,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新闻如何娱乐化新闻如何娱乐化,牵涉到新闻自身的定位和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这里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始创于己于1983年,但真正引起各界关注的是在1999年11月2日改版以后,这其间晚间新闻的总制片潘礼平将栏目定位为“五性”,既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必须通过可看性得以释放。

从栏目的定位来看其娱乐化的倾向昭然若揭。

再从目前晚间新闻的报道内容来看,多的是社会新闻,与受众的生活十分密切,少的是以往新闻节目中常见的会议新闻、领导新闻等政治新闻,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镜子原理”。

所谓镜子原理,就是说人都喜欢通过镜子来看自己,电视和都市报能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提供了一面可以看自己的镜子。

与此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公众认为媒体是高高在上的,与自己相距甚远,直到1992年《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的开办,将镜头第一次对准了普通的老百姓,中国的大众媒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即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系列复杂长期和多维的传播关系。

《晚间新闻》在这一点上体现明显,它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都与普通人有关,即便是采访大人物,也是从人物身上的普通品质入手。

于是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们中既有辍学在家的山里孩子,也有呕心沥血的乡村教师;既有见义勇为的“的哥”,也有丧尽天良的家庭暴力犯;既有身怀绝技的光棍汉,也有出门在外的打工仔。

晚间新闻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挖掘新闻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可以说人文性、贴近性是晚间新闻好看的首要原因。

除了栏目自身定位上体现了人文性,晚间新闻在表现手法上也别具匠心。

内容与形式向来是不可分割的,好比一道佳肴,既需上好的选料,也需要恰到好处的烹调方式。

晚间新闻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新闻叙述情节化、细节化,不受传统的五个W模式的束缚,纯粹以故事吸引人,继而模糊了地域界限。

这一点与美国著名电视人丹拉瑟的瞬间说是一致的。

拉瑟认为电视新闻需要瞬间,一条电视新闻至少应该有两到三个瞬间。

所谓的瞬间,拉瑟解释说就是让电视观众看到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知道它。

这些瞬间可以表现为人物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等画面。

以曾引起全国影响的报道《张老师,你好》为例,报道讲述了一个曾被评为全国劳模的山村女教师多年把自己微薄的积蓄用于山村小学的建设,而等到自己身患重病需五六万元才能治愈时,她已身无分文。

记者在表现这一事件时仅用了几个镜头,首先是记者走进病房一眼发现张老师正把她那仅剩下的元钱摊在床上,那神色令人心酸;其次是那个装衣服的塑料袋竟是一个装猪饲料的袋子,还有唯一的营养品是一瓶桔子罐头。

这几个镜头突显了事实的本质将张老师的艰难处境真实地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了观众的同情心,以至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观众汇款支援,十几天后张老师的6万多元医疗费就齐了。

以情动人,以细节使人信服,正是晚间新闻的成功之处。

《晚间新闻》的另一个成功之处表现在语言的特色上。

这种特色表现为打破以往媒介视听语言的一本正经,追求幽默、平实、生动,乃至怪异。

熟悉《晚间新闻》的观众会发现每天节目的导语和结束语都不一样,比如“大家好,估计大家已经做了准备,订好了计划,开始舒舒服服休长假。

”“恭喜恭喜,恭喜小朋友过六一。

”“今天给大家说点好听的。

”“明天这个时候等着李锐”。

这种唠家常式的语言风格,剔除了形式上的客套和疏离感,观众感觉如沐春风,接触信息也更为直接。

除了导语风格与众不同,《晚间新闻》同样注重突显记者的价值,在每一条新闻的结尾处加上一两句从记者立场出发的点评,人情味十足,诸如“晚间新闻记者某某号召大家……”“晚间新闻记者某某想跟大家说……”之类的结束语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套路,甚至有些违反新闻学所强调的客观原则,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记者不再是屏幕下角冷冰冰的几个字,而是每天与观众息息相通的、令人信赖的信息采集者。

正如湖南台的领导同志所提示的那样:晚间新闻就相当于晚报,要让人喜闻乐。

晚间新闻的成功与它的晚报风格有很大的渊源,具体体现在新闻题目的制作上,不仅韵味十足,而且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比如《美丽的桃花源,鸡犬能升天》《张艺谋要求演员一个都不能真,希望观众一个都不能少》《为了钱包鼓鼓的,车厢塞得满满的,这次摔的重重的》,类似的标题比比皆是,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从中已经看不到新闻写作学以往强调的主次之分、虚实相应的原则,有的只是注重观众的感受,娱乐效应极佳。

《晚间新闻》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两位主持人,他们的作用不可忽视。

如果将栏目本身比喻成一道菜,幕后的编辑记者是这道菜的厨师,主持人就是端菜的服务员,他们的表现同样为节目增光添彩。

男主持李锐时不时做出的小动作,让看惯了正襟危坐的新闻播报方式的观众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而女主持张丹丹在感情的把握上堪称一绝,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在播报某某乡村民违法砍树的新闻时,张丹丹是这么说的“万水千山总是情,乱砍乱伐可不行。

”一则原本很沉重的新闻经张丹丹这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观众听起来也舒服。

实际上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作用向来不可忽视,国外一些著名的新闻主持人往往是节目灵魂,有的更是具有生杀予夺的决策权,比如《六十分钟》的主持人克朗凯特、丹拉瑟等人。

在电视市场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将栏目主持人明星化,从而吸引住受众,已经成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运作模式。

晚间新闻的娱乐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它借鉴了其它领域的表现手法,首创了MTV式的新闻。

这种MTV式的新闻被制片人潘礼平称之为“加演片”,“它无需解说,完全原汁原味,配上画龙点睛的字幕,既传递了新闻信息又避免了用解说影响现场声音的负作用,有的加演片玩了一些花样,配了好听的音乐,简直象一个电视文艺小品,是新闻性与文艺性嫁接的早期试验。

”这种试验引来好评如潮,以至于晚间新闻形成了“情到高潮处,必有音乐起”的创作规律。

1999年8月2号至4号推出的六集连续报道《叔叔的期望》,就是因为这种MTV式手法的运用获得当年度的湖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此外,《晚间新闻》借鉴了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使用慢镜、回放等手法,极尽“煽情”之能事,充分发挥了视听语言的长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