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A.“世界高原”B.“世界屋脊”C.“高原世界”D.“屋脊世界”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A.归宿B.过程C.发展D.资源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A.文化内涵B.文化外延C.文化经历D.文化结果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A.张衡B.毕昇C.祖冲之D.蔡伦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A.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A.1482年B.1582年C.1682年D.1782年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A.江汉平原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E.长江三角洲平原27.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A.永济渠B.通济渠C.广济河D.惠民河E.金水河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事象32.九流十家: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33.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34.家天下:所谓家天下,是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从秦始皇开始,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庭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是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影响的表现之一。

35.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味两层:一是“中是可以长久性用的法典”;二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们的交流。

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该地区在很长的时期内人口最为稠密。

37.简述敬顺昊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其关系农业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

其之所以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对汉字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命运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使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化方面,“诗三百”的影响,两汉形成了诗歌大国的风范;3(3)经血与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直接结果,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礼》而脱离实践的结果。

34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在科举制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

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蓝本。

作用: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绪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4、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观点有“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天地之大德”、“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生生之道”、“修身、治国、平天下”。

5、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

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6、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7、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8、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10、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1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流中的风雅。

13、佛教在中国大规模流传时,必然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