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课件2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课件2


科技对我们学习和生活 有何重大影响?假如离开 了科技,我们的社会生活将 会怎样?
一、我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 阶:
资料链接: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全日制在校生约2.3亿 人,占全球教育总人口的20%,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 而年度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为170亿美元,占世界各国教 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可见,我国是以占世 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我国除 博士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本科生教育,乃至硕士研究 生教育在国际上都是高水平的。特别是我国教育事业的 改革与发展,在世纪之交时基本实现了普及9年义务教 育及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是我国 教育有史以来的两个重大跨越式发展,是我国近些年来 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快速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 新居民 )+(专家指导)+( 加大基础 )=宜居靓城
设施建设
科技+(高新技术 )+(自主创新)+ ( 高素质员工 )=科学发展
建设优秀旅游 资源+( 合理利用)+( )+ ( 保护环境)=和谐唐山 城市等软环境
四、科教兴国的意义: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 必然选择:
吃着中国的大米,心里却装着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界的温饱,袁隆平平凡又伟大。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 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及他研制的杂交水稻的重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 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 国?”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杂 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出的答案 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 同努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 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袁隆平靠智慧加行动,率领中国科研 长沙晚报:北京时间2006年 团队发明的“东方魔稻”,以占世界7 4月25日晚9时许,刚刚结束 %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 首创的杂交稻技术,正在亚非拉等地 揭晓,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 茁壮成长,成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 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福星”。1998 年6月25日,湖南长沙爆出了我国目前 当选,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 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 “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 院士。 特大新闻。
清醒认识我们的科教差距



根据联合国《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发布的技术成 就指数和排序,2000年中国这项指数为0.229,在72个国 家中排名第45位;我国平均技术水平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 国家,甚至落后于马来西亚(0.396)、墨西哥(0.389)、 阿根廷(0.381)等发展中国家。 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0.9%,2005年为 1.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我国的科技水平 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落后他们几十年。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近13亿人口中,初中以上文 化程度的只有6.5亿,文盲人口有8507万。各种生产要素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只有28%靠技术进步取得,而 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0%—80%。
美、日、中三国科技实力比较表
国家 美国 日本 中国
分值
89.30
58.5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2.5
三国(地区)符合科学素养条件人口比例表
国家(地区) 美国 欧盟 中国
占总人口比例
6.9%
4.4%
0.3%
二、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 在着不小的差距:


(1)我国现在教育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 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有的教育水平,与一些 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着十分严 峻的挑战。 (2)我国高科技人员数量,科技投入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 (3)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不高。 (4)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较大 差距。
1、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 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 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2、从整体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 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 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国际竞争的实质
是以经济和科技 为基础的综合国 力的竞争。
清醒认识我们的科教差距



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4.2亿人。初中 升高中的比例在许多地区过小,在西部更少,有的乡镇初中升高 中人数甚至为零。高中、职高、初中学历甚至更低学历的年轻务 工人员产生,而且队伍不断壮大。 外来劳动力在深圳就业的有500多万,占全市就业人口总数的 80%。其中农民工占外来劳动力总数的70%,约300多万。在这 些进城务工人员中,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的 只有不到20%。另外,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 过低,2004年,全深圳技能人才总量为142万,其中初级技工90 万,占63%,高级技工仅占7.6%。 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较 少,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及美国、日本等 发达国家的1/10,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 国家差距更大。
“863”计划
1986年,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致信邓 小平,建议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的 高科技,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这件事情发生在1986年3月,故称“863”计 划它涉及八大领域,截止2001年,“863” 计划共获得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 文47000多篇,创造产值560多亿元间接经 济效益2000多亿元。
(二)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必然选择。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 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巨大的 人力资源优势。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的能力,改变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 产率低的现状。

据统计,东三省有普通高等院校154所,占全 国的11.3%,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的12.4%, 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10万人,约占全国10%。 50多年来,东北地区不仅培养了大批各类人 才,而且还源源不断地成为全国各地和各条战 线 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目前,东北三省已 经逐步形成区域内的人才、技术力量协作机制, 为东北振兴破除“省际壁垒”。在强化内部人 才顺畅流通的同时,东北振兴巨大的创业机遇 吸引了一批“新东北人”逐渐在东北扎根发芽。 “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战略逐渐在东北 振兴中发挥作用。
(三)如何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才资源优势?
国家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 大人口压力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科学普及;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在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
植被区
农 业 区
工业区
市 郊 荒 地
参看以下成功经验,请同学们找出共同点有哪些?

2004年,鞍钢喜事连连:自主研制开发了替代进 口的三峡右岸水轮机蜗壳钢板;自主开发生产了 国内最高钢级的X80管线钢;05级轿车面板以用 于国内多个品牌轿车,并首次出口北美……一个 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老企业不见了,今天,展 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我们坚 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 ‘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 技术改造新路子,有效地提升了鞍钢的核心竞争 力。”鞍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玠说。

(1)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走发展科技教育 的道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决定着中国 现代化的成败。只有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才能实 现这种转化。 (2)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决定 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只有发展科技教育,才能实现我 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迅速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激励的国 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要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关键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天涯若比邻”
太阳能宇宙飞船
火箭
“嫦娥奔月”
神舟六号
高速磁悬浮列车
“神行太宝”
观 星
赏 月
“千里眼”
克 隆 牛
“返老还童,长生不老”
日本将向市场推出一种可 以识别1万个单词的智能机器 人,它们可以为主人充当“家 庭保姆”。 三菱重工业公司说,这种 被称为“牛若丸”的机器人高 1.58米,重30公斤(如图),可 以辨认多达10个人的脸,并和 他们交谈,因而可以作为家庭 保姆使用。在和主人手机连接 后,它还可以作为家庭监视器, 监控有无入室偷窃和成员突发 急病的情况。
共同点:
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上采用新技术,把技 术转化为生产力; 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环境与经济、社会 的持续发展, 加强了对外开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 学习新技术,引进外资。

请大家阅读第三个 ,分析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的原因,为唐山的发展繁荣做一次策划,试 着配平我们唐山振兴方程式。
问:在教育和科技教育方面如 何着手?
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
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并使科技 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向科学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 进水平,从何着手?我 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 手。
科教兴国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