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审美思想差异
风林<2> 章毓玮J10240229
什么是审美
•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中西美术审美差异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他们发现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分割”比是[a:b=(a+b):a];人体美也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雕刻家波里克莱塔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下写成的《论法规》一书专门研究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数学比例关系,他的作品《持矛者》、《束发的运动员》等都是依照这些“法则”创作的:身长与头的比例是8:1;脚的长度应是手掌宽的三倍;腿部从脚到膝的长度应是手掌宽度的六倍……
•比较中西,如果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审美的“心理”
方面,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方面。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说:一切艺术“实际上就是模仿”。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绘画仍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将绘画艺术当作科学,兢兢于透视法、解剖学的研究的原因。
“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这种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
如果说,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由于对客观物象再现的追求,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体现一种科学的精神,那么与之相比,中国的写意艺术观则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比较
•中西古典建筑植根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社会氛围,故而在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主张"天人合一";西方建筑中则体现"人天对立"的思想,主张"征服自然"。
在建筑用材中,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而西方传统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位的风格。
在建筑空间艺术上,中国重整体,西方重个体。
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社会氛围使得中西古典建筑在各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建筑实际上就是一部国家、民族的文明史,而这也正是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国令众多西方游客神魂颠倒之处,近年来的建筑,无论是公益性的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复制欧式建筑形式,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中西传统绘画审美理想
•中国与西方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艺术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共同诠释了美的艺术。
另外,它们所呈现出的不同美学特征和创作思想又表明了中西传统绘画艺术在审美理想上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各自理想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