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会议论文建筑界以外的研究: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四、居住建筑的历史原始社会商周时代汉代宋代明清时期❝第二章北京四合院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1.元代(目前已无实物)●前院面积较大●工字形平面●每户八亩地2.清代(旗民分城)●前院面积较小,后院面积较大●取消工字形平面布局●面积减小:1亩,3~5亩3.清代后期起清末民初建造的带有西洋建筑形式的宅门二、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格局1.四合院的基本方位:◆与胡同的方位有直接关系1)坐北朝南2)坐西朝东3)坐东朝西“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2.四合院的基本格局1)一进院落2)二进院落3)三进院落4)四进院落5)一主一次并列式院落6)两组或多组并列式院落7)带花园式住宅三、北京四合院的风水讲究“阳宅相法”▪风水学的来源与基本原则▪风水学是我国古代的建筑(地理)环境学,它是我国古代先民为建城镇、村落、住宅、寺院、基地等,寻找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和选址布局理论。

▪发源于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山丘地区▪主要原则:“负阴抱阳”①对周围地形的要求:马蹄形地形①对水的要求:前方有水②对方位的要求:面向南方风水学在相宅中的应用四、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关系1.建筑平面——“出入躲闪”厢房躲闪,突出正房耳房退够,突出正房游廊为衬,突出二门厢房与厢耳房宅门与倒座2.建筑立面——“高低错落”1)提高台明高度以突出主要建筑2)加大柱高尺寸以突出主要建筑3)进深尺寸对屋顶高度的影响4)举折的因素五、四合院建筑及其构造(一)宅门、影壁、上马石和拴马桩1.宅门的等级、种类和构造“门第”、“门派”、“门户”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两类:1)屋宇式门:根据门框槛的不同位置又分为:①广亮大门②金柱大门③蛮子门④如意门2)墙垣式门:①小门楼②西洋式宅门2.影壁的种类和构造1)种类:①照壁:位于宅门里面,呈一字形迎门而设的影壁②宅门外影壁③反八字影壁2)构造做法:①下碱部分②墙身部分③屋面部分3.上马石和拴马桩(二)垂花门、屏门、看面墙和抄手游廊1.垂花门和屏门:常见垂花门有一殿一卷式和单卷棚式两种2.看面墙和抄手游廊(三)主要建筑及其构造1.主体建筑的一般构架形式1)正房2)厢房3)倒座房4)后罩房2.墙体的形式及其构造1)山墙2)合抱山墙3)檐墙4)槛墙5)廊心墙和廊门筒子3.屋面的种类及其构造4.台基与地面(四)外檐装修◆外檐装修: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

1.门:街门、屏门2.隔扇、帘架和风门3.倒挂楣子、坐凳楣子4.棂条花格(五)内檐装修1.碧纱橱2.几腿罩、落地罩、落地花罩、栏杆罩、床罩3.圆光罩、八角罩4.博古架六、四合院建筑的装饰1.砖雕、石雕和木雕:1)砖雕2)石雕3)木雕2.油饰彩画第三章浙江天井院+一、概说1.气候条件:◆夏季闷热、暖季长、没有严重寒冷——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无防寒措施①避免太阳直晒:建筑毗连、外廊、敞厅、敞棚②加强通风: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小天井、大门大窗◆雨量充沛——坡顶(30°)、深远出檐、设腰檐、瓦顶、雨披◆湿度大(80%)——阁楼、柱墙分开2.地形、地势: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河渠纵横、湖塘四布,平原面积不及三分之一——向“天”、向“水”、向“山”争取居住空间3.建筑材料:木、竹、石、砖、瓦、桐油沿海:砖石做墙,石板做地,杉木做梁架门窗,桐油和漆也比较普遍内地:夯土墙,灰土地面,桐油和漆用的比较少4.社会历史情况:经济、文化、政治上都居于重要地位大型住宅:内部讲究豪华排场,外观森严封闭,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小型住宅:外表朴实无华,但却适用、经济、美观+二、村镇布局1.村镇位置的选择:接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势高爽、朝向良好、利于生产、避开自然灾害2.村镇布局与地形地势的关系:①一面临水或背山面水②两面临水③三面临水④居河流两岸⑤围绕水道的交叉点⑥居河槽尽端⑦沿主要道路⑧山岳地带⑨平原地区3.街坊、道路与水道的关系+三、建筑与地形结合1.临水建筑◆私用码头的做法◆借取河面空间的手法2.傍山建筑◆屋脊平行等高线布置◆屋脊垂直等高线布置◆其他+四、平面与空间处理1.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间,廊,敞厅,弄,披,楼层,阁楼,夹层,楼井,敞棚,走马楼2.平面类型“█”形平面,“▎”形平面,“▂”形平面,“L”形平面,“П”形平面,“H”形平面,“□”形平面,纵横拼联3.空间的争取和利用:出挑,山尖空间,零星小空间,4.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室内,室外,内外5.庭院天井的处理功能要求:通风换气、接受日照、解决采光、排泄或收集雨水、设置水池或绿化来调节小气候、堆放杂物、室外纳凉休息活动、宅内交通、美化生活环境等。

+五、体型面貌1.功能要求引起的体型变化1)因借主体与辅助建筑之间的体型组合关系2)空间处理手段在外观上的反映2.结构特点在体型上的反映3.材料、质感对建筑外观的影响4.几种构图手法的运用+均衡+韵律+对比+强调轮廓+六、木构架第四章各地民居介绍一、东北民居朝鲜满屋炕民居立面特点:低矮:室内净高2.2-2.4m构架:抬梁式屋顶:四坡水,歇山顶草顶,瓦顶墙体:夹心墙平面特点:地炕田字型空间东北大院▪以“一正四厢”的两进院为基本形态的离散式布局形成因素:冬季严寒土地辽阔礼制约束有所削弱满汉民族住居习俗相互渗透、影响构筑特点——华北民间木构架体系,厚墙厚顶墙体:土坯墙、厚砖墙、拉哈墙、“内生外熟”墙、“前浪后不浪”屋顶:起脊瓦顶、起脊草顶、碱土囤顶吉林省蒙古族普通民宅“摆行格尔”马架子井干式结构二、云南民居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1.云南“一颗印”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三间两耳2.云南大理民居--汉风坊屋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闽粤天井院主要环境特点:气候湿热两种基本型爬狮,四点金护厝(福建)、从厝(广东)四、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阿以旺”环境特点:气候干燥、雨量极少,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

异常干热特点:1.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均为平顶,平面布置极为灵活2.住宅布局以“阿以旺”为中心。

3.居室分夏室、冬室4.常在宅内设“阿克赛乃”5.结构为梁柱承重,铺密肋平顶,厚土墙五、藏式碉房分布地区:青海、四川和西藏自治区等藏族人民的聚居区内环境特点:气候严寒、干燥少雨,盛产石材,缺乏木料构筑特点:三种基本形式:实体式天井式廊院式村落选址:山腰台地的边坡或平川的河谷地带随山就势,彼此错落六、西南干阑(栏)干栏式民居: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底层架空的居住建筑形式。

《旧唐书》解释:“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傣、壮、侗、苗、瑶等许多少数民族的住屋形式。

基本特征: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小楼,上层住人,下面做牲畜圈或储存杂物之用。

作用:避免贴地潮湿、有利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便于防洪排涝、适应地形1.傣族高楼干阑(水傣)构筑特点:歇山顶,歇山小,正脊短,下面屋面非常高大建材:传统用竹材,新民居用木材,以瓦覆顶方木柱靠通风解暑2.景颇族低楼干阑倒梯形屋面:长脊短檐楼面离地约60~100cm主要靠遮阳来防暑平面形式均为长条形3.广西壮族麻阑架空底层以竹编壁、板壁封闭,呈重楼外观4.贵州苗族半边楼七、西北窑洞黄土地带,地跨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

黄土土质粘度高、粘聚力、抗剪强度较强,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 优点:取暖制冷节约费用,面积大,使用时间长,隔音、防火、抗震等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靠崖窑天井窑(下沉式窑洞)分布地区:河南省郑州市西部至三门峡市的陕县,山西省黄河北岸的平陆县和芮城县,陕西省渭河以北的乾县、淳化县和永寿县,甘肃省陇东的庆阳地区占地面积大:1亩-1亩半左右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院落藏地下,窑洞土中生覆土窑八、徽州天井院环境特点: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山地占十分之九。

地狭土瘠,田少民稠 主要特点:1.以毗连的、带楼层的正屋、两厢围合成三合天井院的基本单元。

2.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

3.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围护。

4.建筑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

十一、晋陕窄院▪主要分布于晋中南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厚墙单坡顶▪环境特点:夏季干热,风沙大,人多地少十二、贵州石板房十三、土掌房:滇中一带常用,滇南一带常与瓦房相结合土墙、密梁上填土的平屋顶十四、客家土楼大家族聚居:同宅、同楼聚居同居异财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平等聚居向心聚居几种类型:1.围垅屋2.福建土楼三堂两横:前低后高,层层跌落,由上堂、中堂、下堂和两侧的横屋组成3.江西围子十五、蒙疆毡包居住在内蒙古、新疆辽阔草原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的广大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圆形的、便于拆装、迁移的活动房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