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优秀课件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优秀课件


• 例如:
• 《锦瑟》引用了 蓝田玉烟、鲛人泣泪 的
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 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 卢家莫愁 的典故,玄宗贵为
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 自私的爱情。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 个典故?
上阙用了 孙权雄才大略 、刘裕北伐完胜 两 个典故,
答:A 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
一样美丽迷人, “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
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 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 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 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 “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 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 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 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 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 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 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 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稻花香里说丰年
《青玉案•元夕》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 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 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 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 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 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延伸迁移】辛词名句识记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 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 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 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 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 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再见!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1至3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 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 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 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 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 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新。
3.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B 点拨:风流是借代,其余为比喻。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
看,不同的一项是( B)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2. 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
京 口 北永 固遇 亭乐 辛怀 弃古

·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
1.诗词鉴赏“五看法”;
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人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 的爱国情怀。
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 、拓跋焘修建行 宫(佛狸祠)、廉颇思国 三个典故。
分析“用典”的用

1,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极目远
眺,为什么京口建立吴都,临危 受命,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
业 保卫了家园。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
令 人 仰
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用:
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 无耻行径。突出萧索、凄凉之象,
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作用: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 中原的伟大抱负。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人无能,表达自己 抗金救国的热情。
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 犹记,烽火扬 州路。可堪回
居胥山的功绩,结果只落得北 望敌军南逃而惊慌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在遥望中我 还记得,当年战火弥漫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佛狸
首,佛狸祠下, 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的噪声
一片神鸦社鼓! 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 凭谁问:廉颇 一片。
老矣,尚能饭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
检查------课前自学
听录音,朗读
课中探究
诗词鉴赏“五看法”-?-----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诗文; ------④注释; ------⑤问题。
看题目: 快速切入,明确方向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指内容,大多是通过今昔 对比,以古讽今。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
否?
吗?
看问题: 审明题意,分析解答
课后习题二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
古来人古事
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 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 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 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 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 意赅,以一当十。
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陆游、辛弃疾、 岳飞、李清照等。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 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 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 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 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 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 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 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 多用典故,故手法委婉。
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 , 号 稼轩 ,南宋 时期历城人,擅长作词, 存世词作620多首,著有《稼轩长短句》;与 苏轼 并称“苏辛”,同属 豪放 词派代表 词人;与 婉约 词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今山 东济南人)并称“山东二安”。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 出兵,主张有备而战。
佛狸祠: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作用:批评人们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 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 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 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 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 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达观、豪迈的胸怀
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舞榭歌台,风流 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连同那
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
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
斜阳照着草丛树木,以及平 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 这里居住过。
金戈铁马,气吞 回想当年,北伐队伍兵强马
万里如虎。
壮,气势像猛虎一样,把盘
踞中原的敌人吞掉。
元嘉草草,封 元嘉27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 狼居胥,赢得 伐,想像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
作用: 以廉颇自况,抒发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以
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以此典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来主旨,
也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爱国 形象。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 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 无人无能,表达自己抗金救国的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