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判断中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2009/6/29杭州外国语学校黄维全一、认识标点的意义判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中学语文考试卷中必备的“家常菜”。
此题视之普通,思之甚难,常惹得考生疑云重重,久久不能选定,最后往往一念之差痛失得分。
要正确掌握标点使用的规律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通晓标点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或许可以找到某些答题捷径。
我们常见的几个重要标点符号,从句法角度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
笔者根据现代汉语说话的句法与语法习惯,认为各种标点的基本意义与作用主要理解为:(1)顿号:之间内容共同表示一个相同成分,是逗号下的成分层次,说话时停顿时间最短,可以由“和、以及、与”这样的词换用。
(2)逗号:之间内容语意分开,地位独立,相互之间体现同一句式层次,说话停顿时间比顿号稍长。
说话语气可以急促。
(3)分号:之间体现的是多方面语意层次,特别是对举、并举、列举情况。
(4)省略号:最多的是体现内容的未尽、情感的思考、空间的想象。
(5)句号:最明确、最简要地进行表情达意,体现语意的完全结束。
在单句中一般有充分的语法结构,复句中一般有密切的关联关系。
(6)冒号:提示下文体现的是内容的涵盖范围,有个明确限度;冒号总结上文时体现的不仅体现涵盖范围,有时候表现强烈的语气。
二、巧妙判断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今年来各地中考都非常注重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核,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常见的几种标点的轮番加热,这当中杭州市的中考试卷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结合中考的典型题型,笔者总结出如何判断常见标点(引号、冒号、问号)正确使用的几点经验提供给读者参考。
巧妙判断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一)引号1、强调引用或引用的内容不是完整的,或者即便完整但只是作为目前句内的某个成分(已变成转述者自己的意思)时,引用部分前后只有引号,不带句号,也不会有提示的冒号出现,放在句末的句号属于目前整个句子。
句例:据统计,江苏、上海和浙江出生的院士合计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41.19%,这三地堪称“中国院士的摇篮”。
(2008年杭州市中考题)解析:该例中标点使用是正确的,因为“中国院士的摇篮”只是强调引用,在句中只是一个宾语成分,没有独立地位,引文内与句号没有关系,故句号属于句子层面,在引号的外面。
结合以下正确范例,可以体会下:①这场尔麦里的主题,我们编出来一副对子贴上,红纸黑字写的是“真主的造化,人间的情义”。
②宝玉书房布置得简朴文雅,右边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目标。
④“吃亏就是便宜”,这是母亲常常对我们说的话。
⑤碑上刻着“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亭正面四周阴刻着云、龙、火焰、宝珠等装饰。
⑥所谓“越长越好”,道理就在这里。
⑦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偶是非常工整的。
2、引用的内容如果是完整的,或目前独立描述语意;或者单独成句(地位独立)的,引用部分的前后有引号,引号内就跟上句末点号。
句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从“过”中吸取教训,变“过”为前进的动力。
(2005年杭州市中考题)解析:这个例子标点使用出现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单独的语意表达,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引文前后非常完整。
因此后引号跟上问号才对。
怎样判断这属于独立的语意表达呢?一般来说,如果这是独立的语意表达,有时后面还有一个复指这句话的词语,比如,这,这个,这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引用的句子起一种起兴作用,起一个话题作用。
以下正确范例,可以从中体会:①“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这.是杜甫赠卫八士的一首诗的头四句。
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这.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目标。
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刚刚担任总理时,引述林则徐的这句诗明..志。
⑤“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量入为出”是中国人传统的理财方式。
解析:③⑤两例的引文都是一个话题,有独立性,跟全句只有语意联系,没有语法联系。
3、前面有冒号提示,才出现引文内容。
这时引文内容属于提示范围或指代内容,充当句子的宾语,引号里面带句末点号。
(也可以理解是引号中内容已不是在转述,而是在情景展现)句例:①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
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
(2008年杭州市中考题)②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诗人自居易曾这样说:“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2004年杭州市中考题)③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
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006年杭州市中考题)解析:以上例子中①③的标点使用有错误。
例①引句后的句号应该在引号里面,例③应该有冒号提示。
以下继续示出正确例子,请加以体会:①我看了,不禁想学说那么一句:“真乃英雄也。
”(指代)②朱伯庐的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指代)③孔子说:“己所不欲,弗施于人。
”④古人云:“落地一声叫,八字生好了。
”⑤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⑥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⑦宝玉书房布置得简朴文雅,右边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⑧岳坟上的一副对联,生动写出了这种情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提示、指代)⑨孔子说:“己所不欲,弗施于人。
”⑩学生很快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从而问题的焦点也就明确了:“种子到底是什么样,怎么会生出嫩芽。
”⑾教师提出问题:“种子是怎样生长的,你知道吗?”(指代)⑿我又追问自己说:“医生不是可以为人类服务为国家鞠躬尽瘁吗?”⒀他心中疑惑:“怎么妈妈没有来?”4、引文位于句中某处,前面没有使用冒号加以提示,这时可以看作是引者在进行转述以表达自己的内容,由于无需停顿,所以引文前后只有引号,不带任何句末点号。
句例:①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了:“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
(2007年杭州市中考题)解析:该例中的标点用法出现了错误,句中的“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作为一个被强调的引用,这层语意是句中修饰宾语的成分,只是用来表达说话者自己的意图,没有独立性,前面不要冒号提示。
下面为正确使用的例子,请加以体会。
①《最后的晚餐》是表现耶稣在餐桌上说出“你们当中有人要出卖我”的话时,引起门徒极大震动。
②古人不是说“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吗?③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④巴甫洛夫的《给青年们的一封信》,先提出全文主旨“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年们的希望”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分说。
⑤中央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方针。
巧妙判断常用标点的正确使用(二)冒号1、冒号含盖后面列举出多个内容,这些逐一列举的内容属于完全并列情况,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句号、分号、逗号,但不会用顿号;如果是非完全并列或简单词语并列,只能用逗号。
体会以下例子,看看当中的规律:①通货膨胀有四大害处:影响企业生产;影响商品流通;影响改革深化;影响人心稳定。
②传统文化书籍的封面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恪;独特的文化味;鲜明的时代感。
③常见的公开信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重大事件上、纪念活动中、传统节日里给有关集体、个人的书信;二是针对某个问题给有关对象的书信;三是因为某种原因找不到对方的地址但又非写不可的书信。
④中药抗衰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调整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作用,促进物质代谢,抗肿瘤作用。
⑥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⑦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科学: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
(比较下这句: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如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探讨的问题。
)⑧人们常说: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一座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这句就是非完全并列,因为后两句话承前省略了主语,所以用逗号)2、以冒号为提示,下文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项说明情况时,两个小句之间可以用逗号或分号;如果用了分号,在小句内有可能出现逗号使用的情况;另外,分项说明说,前面可以没有总句提示。
句例:①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
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5年杭州市中考题)②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2007年杭州市中考题)③通过看地图上等高线的分布和疏密情况,可以知晓大致的地形:等高线越密集,这一带的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这一带的坡度越缓。
(2004年杭州市中考题)解析:第①例使用有错误,两种情况的说明内容之间应该用分号。
第②③例中的情况使用正确。
下面再提供几个句例,请加以体会:①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这种情况下,前面的冒号可以省略,换用句号。
比如: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②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试。
③是这样一个道理:从法律角度讲,奥运吉祥物的版权是权利人的;从文化角度讲,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所有人的。
④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晴朗的象征;那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雨雪的预兆。
⑤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冒号作为总结上文,前面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列举内容。
句中会有“我们都”、“总之”、“全部”“这”等字样表明冒号后面的语意是带总括性的,这个冒号也表示对前面的话作个总结。
句例:①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②他知道露水怎么样洒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③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