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比较诗学本质论解读

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摹访禽兽,做禽 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 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托马斯•阿奎那:“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包含三个要 素:“完整、和谐、鲜明。” 笛卡尔:“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部分总起 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没有一部分 突出到压倒其他部分,以至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 结构的完美。”
(2)典型说




文化基础:商业化社会中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模仿再现的叙 事文学传统。 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摹访说”。 如: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 模型。”(《哈姆雷特》) 巴尔扎克:“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只要严格模仿现实,一个作家可以成为或多或少的忠实的, 后多或少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 (《人间喜剧•前言》) 恩格斯:“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 见而行动;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 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
意境说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 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 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夫之《姜斋诗话》:“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 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 “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 也,而情寓其中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 语工,得前人所示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二、文采说与和谐说

文采说与和谐说都是从文章辞采美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本质。 文采说: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形式的杂多统一,由杂多 形成了“文采”。

和谐说:美在和谐,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形式杂多的统一, 由杂多形成了形式的和谐、对称、比例与结构安排。
文采说

例如:“八音克谐”(《尚书•尧典》); “物相杂,故曰文”(《易•系辞》); “五色成文而不乱”(《乐记》);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 入,周疏,以相济也。”(《左传》); “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 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 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人) 实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 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 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刘勰《文心雕 龙•原道》)
第二讲 比较诗学本质论
一、意境说与典型说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2、情境之人与物境之物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1、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倡导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境的交融。
异:典型说偏重于客观,意境说偏重于主观。
典型说注重客观形象的再现,意境说注重
典型说 典型说:在某一人物形象上寓共性于个性,寓必然 于偶然。 巴尔扎克:“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 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 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 特征。” 别林斯基:“把现实理想化,意味着通过个别的, 有限的现象来表现普遍的,有限的事物,不是从现 实中摹写某些偶然现象,而是创造典型的形 象。”“他们的面貌、声音、举止和思想方式一一 宣传呈现在你的面前,他们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你 的记忆中,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

二、文采说与和谐说
1、平淡邃美与浓妆艳彩
2、封闭心态与外向结构 3、伦理之道与心灵之美
1、平淡邃美与浓妆艳彩



《老子》(三十一章):“恬淡为上” 《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 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 《文心雕龙· 隐秀》:“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 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 树,浅而炜烨。”
3、万取一收与形神虚物

典型说与意境说的异同 同: 对生活予以高度概括。 以少总多,寓无限于有限。

异:概括的方式不同。
意境说
意境说:倡导情物相关,以境寓情;主张进行言意形神之辩, 追求言外之意,以形求神。 司空图: “长于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与王驾评诗 书》);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与极浦 书》);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二十四诗品•洗炼》);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含蓄》); “离形得似”(《二十四诗品•形容》) 严羽: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沧浪诗话 • 诗法》) 况周颐: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 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所有而不能夺。” (《蕙 风词话》)

4、真情实感与摹写真实

意境说偏重于美,特点如下: (1)着意追求内在的情感,神韵之美,而不求外在的似。 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 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谢榛《四溟诗话》:“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 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 盛唐也。” (2)经常打破时空限制,不按自然本身的规律去描绘。 例如:清代画家金农《冬心集拾遗 •杂画题记》指出: • “王左丞画雪中芭蕉为画苑奇构,芭蕉乃商飚速朽之物,岂 能凌冬不凋乎?” 对此,王士祯《池北偶谈》认为:“世谓左丞画雪中芭 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叶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 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 此外,苏轼曾表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

典型论偏重真实,有两个特点: (1)强调严格地摹写现实 (2)要求描写(情节、结构、时间、空间、人物性格) 必须符合逻辑 亚里斯多德:“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 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诗学》) 贺拉斯:“虚构的目的在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 实。”“你必须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 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诗艺》) 布瓦洛:“阿什尔不急不躁便不能得人欣喜;我倒很爱看见 他受了气眼泪汪汪,人们在他的肖像里发现了这种微疵,便 感到自然本色,转觉其别饶风致。”(《诗的艺术》)
意境说




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 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姜斋诗话》) 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 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突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 出。”《郑板桥集•又赠牧山》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俗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 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李贽也曾在《焚书·杂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 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 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 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 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 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主观情感的抒发。
(1)意境说




文化与理论基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物感说” 如:“诗缘情而绮靡”(《文赋》);“情为文之经” (《文心雕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 堪忧。”(《诗品》)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 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 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 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 十不得一二也。” 王国维(托名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文学之事,其 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 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 学。”;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如一切景语,皆 情语也。”;《文学小言》:“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 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 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 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 己深邃之情感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情感为 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屈子文学之精 神》)。

Hale Waihona Puke 5、酝酿感悟与分析综合
典型说:
观察体验——分析综合——典型诞生 意境说: 观察体验——酝酿蓄积——意境从感 悟中诞生
典型说


布瓦洛:“谁能善于观察人,并且能监识精审,对种种人情 衷曲能一眼洞彻幽深,谁能知道什么是风流浪子、守财奴, 什么是老实、荒唐,什么是糊涂、吃醋,则他就能成功地把 他们搬上剧场。”(《诗的艺术》) 巴尔扎克:作家的使命,“就是把一些同类的事实融成一个 整体,加以概括地描写,…所以他是对事件作综合的处理, 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往往必须掌握几个相似的人物。 …文 学采用的也是绘画的方法,它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 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那 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 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相关主题